加载中…
个人资料
许迎琴
许迎琴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75
  • 关注人气: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工作总结--焦秀娥

(2022-06-22 10:40:07)
标签:

教育

羊毫街小学课题工作总结

                                                                时间: 2022.6            

姓名

焦秀娥

专业技术职务

中小学一级教师

年龄

44

总课题

学科整合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科

数学

子课题

精心设计练习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课题研究成果

精心设计练习 训练学生思维

数学习题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训练思维能力。通过精心设计习题,不但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而且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有非常大的帮助。

一、设计对比类练习,训练学生比较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有些知识点学生容易混淆,通过设置一些对比类练习,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如在学习“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后,教师科研设计了这样的一组对比练习:

1)一袋大米15kg,用去1/5 kg,还剩下多少kg

2)一袋大米15kg,用去1/5 ,还剩下多少kg

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解题方法和结果却大不相同。以上这组练习,“1/5kg”和“1/5”是两个不同的概念,“1/5kg”是指具体量,“1/5”表示分率,故两者列式也不同:(115-1/5=74/5(kg)215-1-1/5=12kg)。

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教师可以设计对比类练习,通过这类练习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比较思维的目的。

二、设计纠错型练习,训练学生辨析思维

对一些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教师应该加大训练力度,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深刻领会犯错的原因,获得正确的求解方法。例如,在六年级综合复习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了这样的选择题:

1)一根绳子分成两段,第一段长3/7米,第二段占全长3/7,哪一段长一些?选项(  )。

A.第一根长;B.第二根长;C.一样长;D.无法确定。

2)甲数的2/3等于乙数的4/5,比较甲乙两数的大小(  ):

A.甲数大 ;B乙数大

1)题中,学生大多数选择了C或者D证明学生对分数的意义仍不明确。正确解答应该是A,把这根绳长看作单位“1”,第二段占了3/7,推理出第一段3/7米占了全长的4/7,故由于4/7 >3/7,故第一段长。

2)题中,很多同学选择“乙数”,他们的依据是2/3 <4/5。教师提示他们:甲乙两数知道吗?细究之下,学生明白,先求出甲乙两数各是多少,才能比较大小。假设甲数=1,那么乙数=1×2/3÷4/5=5/6,故正确答案是“甲数”。

设计这些纠错性练习题,可以极大减少学生做题错误,又达到训练学生分析思维的目的。

三、设计生活化练习,训练学生发散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解决身边的数学

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设计生活化练习题,让学生利用在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现生活中的问题。对这样的题目,学生更加感兴趣,更容易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最大限度调动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六年级复习了《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判断题:

1)小明的生日是2015229日。( 

2)小华的铅笔20米。( 

3)妈妈身高162米,体重50克。(  

由于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学生学习兴趣自然变得盎然。设计这样的练习,不仅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也让学生学习能力得到同步提升。

四、设计开放性练习, 训练学生创新思维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开放练习题,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要想取得较佳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开放性练习题:

1.一题多变

通过变换原来题目的已知条件,或对问题与题中的一个条件变换,再探求问题的结果。

在学习“分数应用题”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一段路长500千米,一辆汽车第一次行了全程的1/5,第二次行了全程的1/4

然后,要求学生根据题目中两个条件提出问题,再进行解答。通过积极思考之后,学生提出了以下一系列问题:

1)这辆汽车两次共行了全程的几分之几?两次共行了多少千米?

2)第一次行了多少千米?第二次行了多少千米?

3)第二次比第一次行了几分之几?第一次比第二次少行了多少千米?

4)还剩下全程的几分之几没行完?还剩下多少千米?

5)第一次行的是第二次的几分之几?第二次行的相当于第一次的几倍?

设计这样的一题多变习题,训练了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解题能力,也为发展学生的智力提供了空间。

2.一题多解

设计一题多解练习,通过思考分析的角度不同,得到多种解题方法,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六年级下学期复习应用题后,教师可以设计了这样的题目:铺一条长240米的水管,前4天铺了80米,照这样的效率,铺完这条水管还要多少天?  

然后,问学生:你们能用几种方法解答下面这道题。

学生经过积极探讨,得出以下解法:

1240÷(80÷4)-4

2)(24080)÷(80÷4

34÷80×(24080

4)(240÷80)×44

5)(24080)÷80×4

这样的练习题,既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又达到了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

3.一题多问

设计一些给出已知条件,让学生探究其结果的应用题。例如:“有白兔15只,黑兔10只”要求学生可根据两个已知条件,提出问题,再解答。学生思考之后,提出的问题有:白兔、黑兔之间的和、差、倍、比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最后进行解答。

4.一题多验

在解题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条件与条件,或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用多个方式进行验算结果。设计这种形式的练习,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习工程问题后,教师设计这样的练习:甲乙两个工程队同时从两头开挖一条隧道,经过5天贯通,已知甲队每天挖50米,乙队每天挖60米,这条隧道长多少米?

学生认真思考后,探究得出:

1)(5060)×5550(米)

250×560×5550(米)

接着,我引导学生进行验算:

1550÷(5060)=5(天)

2550÷56050(米)

3550÷55060(米)

设计这样的练习,既验算了解题结果的正确性,也训练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思维能力。

总之,练习是数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精心设计练习,可以让学生在举一反三中获得知识,训练思维,发展能力

 

努力方向

将单一的数学知识与其他科目知识继续进行整合,多方面、多角度的进行融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