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许迎琴
(2022-06-16 11:45:00)
标签:
教育 |
教
——羊毫街小学课题组
教师姓名 |
许迎琴 |
科目 |
数学 |
时间 |
5.10 |
||||||||
课题级别课题题目 |
区级课题 |
||||||||||||
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1.谈话交流,复习三角形的特征。 2.提问:给你三个点作为顶点,你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三个顶点在一条直线上的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想法。) 3.引入新课,揭示课题: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设计意图 由于前一节课,学生刚刚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因此本课开始从复习回顾入手,直接由旧知引入新课,简洁自然,意在站在知识的起点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知识,围绕数学问题展开数学学习。 操作思考,探究新知 (一)初步探索,操作汇报 1.借助课件让学生认清四根不同的小棒及其长度。 2.提问:任意选三根小棒,围三角形,可以怎么选? 3.学生根据不同的选法,选择其中一种,动手围一围。 4.交流、汇报、展示;发现:能围的和不能围的。 5.小结:任意选三根小棒围三角形,会出现两种情况:能围成和不能围成。 (二)再次探索,比较分析 1.提问:为什么任意选三根小棒,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呢,这里的奥秘到底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与交流。) 2.追问:你们想先研究能围成的原因呢,还是先研究不能围成的原因? (学生决定。) 预设一:先研究不能围成的原因 指名到讲台上,演示并讲述三条线段不能围的原因。 (如果两条边长度的和小于第三边,那么不管怎样围都接不上,因此围不起来。) 预设二:先研究能围成的原因 指名到讲台上,演示并讲述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 (因为两条边长度的和总是大于第三边,因此能够围起来。) 3.小结:根据你们的探索结果,你有没有发现:能围成三角形,这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通过小结形成相应板书。) (三)深入探索,归纳总结 1.举例论证,再次感悟。 (1)学生举例论证:每人先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再用尺量一量、然后选两条边相加和第三条边相比,看看情况怎样? (2)同桌两人交流:你画的三角形的边量出来分别是多少?三条边之间的长度,有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吗? (3)集体交流,深化认识。
2.解释说理,完善认知。 提问:那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如果两条短的线段之和正好等于第三条线段,那么两条短边正好接起来和第三条边重合,还是围不成。)
3.归纳抽象,得出结论。 (1)提问: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必须是怎样的关系? (2)小结揭示: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经历了“操作—思考--交流—验证—完善—归纳”等学习过程。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通过两次活动,分别分析能围成三角形与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并且经过修改完善,最终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同时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 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判断题:下面哪组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 2厘米、4厘米、6厘米; 2厘米、2厘米、5厘米; 6厘米、2厘米、5厘米。
2.说理题: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走哪一条路最近? (学生回答并解释现象。)
3.填空题:一个用小棒围成的三角形中,其中有两根小棒分别长14厘米和20厘米,第三根小棒的长可能是多少厘米?
【变式】 (1)我们发现,在这四个选项中,只有25厘米才行,其它三个都不行。那么除了25厘米之外还可能多少厘米也符合要求呢?(小棒都是整厘米) (2)最长可能是多少厘米,最短可能是多少厘米?你是怎样想的?
4.探索题。 (1)有两根小棒(14cm、20cm),剪断其中一根小棒,然后围三角形,你会选择哪一根剪开呢?为什么? (2)现在,只给你一根长14厘米的小棒,请你剪成3段,然后围成一个三角形。最长的边应该如何确定?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合理应用本课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有序地思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总结:今天我们一起探索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它有怎样的关系啊? 2.适度延伸。(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