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友情强制的“好朋友”
(2014-01-12 14:30:59)
标签:
朋友友情强制杂谈文化中国 |
阳光无力地照射在脸上,显得世界很颓废也很孤寂。
于是乎,我被阳光打败,丢盔弃甲的我感觉世界很孤寂,更显得沧桑无力,我不敢自诩自己是文化大国的一员,也不敢营造出一幅海市蜃楼般种种幻想的“大工程”。唯独有尔的就是相由心生,种种念头跃然而上,心生之后融入脑海。
于是就出现下文......
我不是什么高学历的人,也没有各位丰富的阅历,如果说把我扔进人群中,或许还真得找上那么三天两夜。还有就是没各位拿得出手的“硬把式”,言简意赅而言就是钱、权、貌。为什么要绕过弯扯那么多废话,我还是得强调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还真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背后居然是束缚思想,捆绑价值观,也可以叫做“不要脸文化”。正因为如此,所以各位觉得自己做一只高等动物被“圈养”着,吃得好、住得棒、穿得暖就已经很幸福,转过头一瞧,居然被一头名叫“现实主义”的猪牵着鼻子走,还真是觉得滑稽可笑,庆幸地就是我不会画漫画。
言归正传,为何要把“硬把式”摆在台面上来说,毕竟人是社会上的人,你不工作就会饿死;猪是社会上的猪,你不抢食就会饿死。工作就会认识很多人,抢食就会认识很多猪,我们暂且管它叫做“朋友”,不过我认为“猪朋狗友”比较接地气,许多人还是比较喜欢听,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字典上解释朋友这个词汇,用了三个关键词汇——“人际、重要、交际”,说白点就是撇开血缘关系,玩得要好的人or猪。或许大家会不自觉地联想到,朋友就应该互相帮助、互相解难、互相谅解,是值得信任的伙伴,是龟裂大地苦苦等待的“及时雨”。日久见人心,信任的伙伴背后一刀,“及时雨”却成了“洪涝”,哈哈一笑泯恩仇。
所以我说,中华大国造字成句的能力还真能追上美国的那匹“奥巴马”。“朋友”这个词汇渐渐地在中华大地扎了根、发了芽,层出不穷——“石友、死友、挚友、素友、损友、诤友、益友、基友、闺蜜、死党......”。名字好听,看上去也挺美,好的多,坏的也不少,这就是朋友,只不过分门别类让你有些应接不暇。跟商品上架似的,琳琅满目地摆放在你的生活当中,等待着你的选择。当然,你也没有那么多的讲究,能够交往长远就足够,真不真心来日方长。
然而,现实社会普遍的现象就是打着朋友的招牌搞“友情强制”,帮一次没问题,帮两次也没问题,帮三次更没问题。关键就是一些无理取闹的“问题”却成了“要求”,一而再、再而三,得寸进尺,不考虑对方的承受能力,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拉长着脸去不要脸地索取。
其实,我多么希望一提及到朋友便有一股暖流涌向心头,凝聚一种斩不断理还乱的情感力量,让关爱延续,而不是据理力争得出个如何完美的答案,至少也不会显得如此粗俗不堪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