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南京老杨
南京老杨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840
  • 关注人气:1,9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过年往事(七十二):打莲花

(2018-02-02 21:15:23)
标签:

历史

情感

文化

http://s8/middle/002mKLwWzy7hRDRdmC357&690
    进入腊月之后,乡村里的陌生面孔便逐渐多了起来,鋦瓷的、补锅的、乞讨的、算命的、剃头的、修鞋的、唱道琴的、打莲花的、卖作糖的、爆米花的、挑着货担儿卖针头线脑的,没人知道他们从何而来、去往何处。他们你方唱罢我登场,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将原本平静的村庄无形中串联起来,形成一道流动的风景线。在这其中,更具动感和更让我难忘的是乡民们喜闻乐见的打莲花。
    打莲花,又名“打莲厢”、“金钱棍”、“打花棍”等,是老家对说唱兼有的民间曲艺——莲花落的俗称。莲花落,又称“莲花乐”、“十不闲”、“瞎子戏”、“光子戏”等,是一种流传于全国不少地区的民间曲艺。据史料记载,莲花落源于隋唐、五代时的“散花乐”,最早为僧侣募化时所唱的宣传佛教教义的警世歌曲,宋代始有乞丐在乞讨时演唱。元代关汉卿 《救风尘》第一折“我嫁了安秀才呵,一对儿好打莲花落”和元代无名氏《举案齐眉》第四折“可不道俺则会打莲花落”等唱词,也表明莲花落的最早起源应在元代之前。明朝时期,民间艺人将主要宣传佛教教义的莲花落逐渐改编成以叙事为主的莲花落,唱曲与叙事合并、说唱两者兼有,成为中国最早的民间说唱艺术之一。清乾隆以后出现职业莲花落艺人,同时满族八旗子弟中也有不少爱好者,遂与民间流行的另一艺术形式“十不闲”合流,成为民间花会形式之一“天平会”,曲种名为“十不闲莲花落”。民国和解放以后,莲花落逐渐式微衰落,成为盲人乞丐行讨而唱的主要戏文。
    莲花落主要流行于我国京、津、冀、晋等北方地区,南方的江西、浙江、江苏等地的一些区域也有流传,但各地的演唱形式差异极大,并因演唱者身份不同而有门派之分。大家票友说唱称为“清门”,职业艺人说唱称为“浑门”,两派又统称“小口莲花落”,以区别乞丐行乞说唱所称的“大口落子”。莲花落的内容多为写景抒情和演述民间故事的俗曲,曲调比较简单,常用板眼有“慢三眼”、“垛板”、“散板”等,腔调有“平调”、“悲调”等,另有“哭柳”、“云里翻”、“海底捞月”等特定曲调,通常一段唱腔开始时,必先有一“摔斗”,也叫“喊落”。演出时,先由全体人员敲击打击乐器,做舞蹈动作,唱“四喜”、“八掌”、“架子曲”等曲调,做为序曲,然后演唱莲花落节目。演出形式有单曲、彩唱两种,单曲一人自说自唱,自打乐器伴奏,唱词多为叙述体的民间故事;彩唱二人表演,分饰旦、丑两种角色,重插科打诨、以资笑乐。莲花落的伴奏道具,北方多为俗称“七件子”的竹板,南方多为竹制的“莲花棍”,“清门”和“浑门”表演时,还会加上琵琶、扬琴、二胡、笛子等乐器。
    据考证,老家打莲花的形成与流传始于明末清初,并主要自里下河深处的高邮、宝应、兴化传来。每年夏季大秧落地和冬季进入腊月之后,那里的贫苦农民都会“土脊”封门、举家南行,他们沿里下河南缘及老通扬运河两岸一路卖唱、一路乞讨,打莲花则是其卖唱谋生的主要形式之一。后来,他们中间的一些人南迁本地继续操此营生,本地一些赤贫乡民尤其是双目失明的盲人,也加入其中现学现唱,并逐渐成为本地打莲花的主力。因为是舶来品,老家打莲花的曲调极其简单,只有上下句,唱词也多是现编现唱的祝福吉祥之语,但道具则有“莲花棍”和“莲花板”两种。莲花棍,是一根长约一米的竹杆,上缠红黄绿等彩纸,两端各挖成一个缺口,串上一叠方孔铜钱。表演时,左右两手各持一根,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敲击自己的肩、腰、背和四肢,两端的铜钱则发出“嚓、嚓、嚓”的悦耳响声。莲花板,由两块长短不一的竹板组成,长竹板两侧磨成锯齿状,短竹板上端钉一根铁钉,串上一叠方孔铜钱。表演时,左右两手各持长短竹板,并用长竹板的锯齿在短竹板一侧上下拉动,以使短竹板上的铜钱发出有节奏的响声。
    老家的打莲花艺人,大多是双目失明、衣衫褴褛、沿路乞讨的盲人。“穷快活、富洒落,叫花子打个莲花落”,是乡民们对他们最常用的戏虐之语。他们大多出现在春节前后的乡村,并多由一个手持破碗的小孩以一根长长的竹杆牵引而来,后面则常常跟着本村一帮嘻嘻哈哈的顽童。他们自东向西、由南到北,挨家挨户,一边说唱、一边乞讨。每到一户人家,都不由分说地以莲花落专有的曲调说唱起来,唱词都是见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物,现编现唱,即兴发挥。遇到正在建房的人家,他们就唱:“莲花一打喜洋洋,恭喜主家起华堂。华堂赛如金銮殿,子子孙孙状元郎。”遇到正在做寿的人家,他们则唱:“莲花一打格啾啾,府上今朝拜大寿。彭祖不如寿星老,六十甲子转回头。”每一唱段结束后,他们还会唱一段相同的副词:“一幺子金,二幺子银,三打鲤鲫,四鲢鲲,五幺鲨,哎——,风吹荷叶莲花落。”他们一边说唱、一边击打莲花道具,共同合奏成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的民间俗曲,引得开心的主家乐呵呵地拿出糕点或红包放入随行小孩的破碗中,并目送他们前往下一户人家。
    一年一度腊月到,莲花落子不再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使至今仍然偏远闭塞的老家,也已难觅打莲花艺人的踪迹,难听动感喜庆的莲花落曲调。但那饱经风霜、面容沧桑、行走艰难的失明艺人以及他们所说唱的演绎故乡人精神图腾的莲花落俗曲,依然常在我眼前浮现、在我耳边回响。我无法回到过去,但我可以尽情回想,尤其是在这“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的寒冬腊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