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5/middle/002mKLwWzy74L7rN56e9e&690
还是在很小的时候,便不知是从地理老师那里、还是从《十万个为什么》一书中知道了紫金山天文台。那深邃遥远的天空和不断运动的天体,曾经激发起一个乡下少年奇妙的天文学兴趣,也曾经引发了一个乡村玩童游览紫金山的强烈愿望。旅居南京后,虽然少年时的天文学兴趣早已不在,但几次游览天文台的经历则极大地满足了自己的童年愿望,而最新的一次游览更是如此。
紫金山天文台,发端于玄武湖南侧鸡笼山上的古观象台。据史料记载,早在距今1600多年前的六朝刘宋时期,鸡笼山上即建有观云测天的“灵台候楼”,并设有专职官员观天象、测风候,提供数据,编制历法。明代朱元璋时期,改“鸡笼山”为“钦天山”,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浑天仪、简仪、圭表等观象设备。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钦天台逐渐式微。清康熙七年钦天台彻底废弃后,台内留存数百年的明代观象仪器被全部转移至北京古观象台。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决定遵照孙中山先生遗愿、启动首都建设计划。1928年2月,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聘请高鲁作为新成立的天文研究所代所长,并由其负责选址和向庚子赔款委员会申请资金添置天文仪器。同年4月,高鲁请南京市工务局李宗侃工程师设计天文台建筑图。1929年,高鲁转任法国公使后,由厦门大学天文系主任余青松接任天文研究所所长,继续筹建天文台。根据当时的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提出的中式风格的设计要求,余青松经与著名建筑师杨廷宝反复协商和修改,最终形成了一份“中式天文台”图纸。同年12月,包括一条盘山公路、一幢台本部,一幢子午仪室、一幢赤道仪室、一幢变星仪室、两幢宿舍的紫金山天文台工程破土动工。1934年9月,全部工程竣工交付并举行了落成揭幕典礼,从此中国有了第一座自己建立的、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摇篮”的现代天文台,当时的政府要员林森、蔡元培、于右任、汪精卫、戴季陶等纷纷题词并刻碑志庆。刚建成的紫金山天文台,建筑美轮美奂,仪器精致名贵,图书资料丰富,曾有“东亚第一”的美称,尤其是德国制造的一架60厘米口径的反光望远镜曾称雄于亚洲。可惜好景不长,1937年8月,受日军侵华战争影响,天文研究所及其紫金山天文台工作人员被迫撤离南京,辗转长沙,迁徙桂林,最后移至昆明,遗留南京设备则全被损毁。新中国成立后,天文研究所划归中国科学院管理。1950年5月,天文研究所并入紫金山天文台,张钰哲被任命为首任台长。2014年7月,国立紫金山天文台旧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时的紫金山天文台,依然矗立在紫金山第三峰的天堡城上。那错落有致地分布着的六座蒙古包一般的银白色圆顶,远望如镶嵌在绿色山峦上的六颗珍珠,熠熠发光;近看似飘落在茫茫林海中的六顶降落伞,若掩若现。清晨,朝霞映照在紫金山的天堡城上,分外妖娆;傍晚,夕阳涂抹在天文台的银色圆顶上,格外瑰丽。夜幕降临,那银色圆顶上的天窗徐徐打开,天文望远镜睁大炯炯有神的慧眼,注视着亿万光年之外的天体,不懈地探索着千百年来尚未揭开的宇宙奥秘。只可惜,由于城市灯光污染的日渐严重,夜间观测天体的功能,已逐步转到外地观测站,紫金山上的天文台则逐渐转化为进行科普教育的基地和人们旅游观赏的景点。顺着当年修建的天文路蜿蜒向上两公里,便是当年紫金山天文台的台界。从矗立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的大门缓步进入,便是当年国立紫金山天文台的旧址。占地47亩的天文台,六座银色的圆顶天文观测室,高低错落,衡宇相望,每座圆顶的基座和整个墙面均用紫金山特有的虎皮石砌出水波纹形状,圆顶四周均环绕着天坛式的石栏杆。而在紫金山天文台的所有建筑中,由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设计并最早建成于1931年的台本部最为别致。该建筑坐北朝南、按轴线对称分布,设计时利用地形高差,形成在底层两侧和二层中部北侧均有出入口与室外相通、底层与二层间之间有楼梯相连的特殊结构;建筑外墙采用就地开采的毛石砌成,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庄重朴实;建筑将行政办公与圆形观象台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底层为一般办公用房,二层为馆长室、会议室、档案室等,二层之上的平台上为一巨大的银色圆顶观象台;建筑正中有一石阶通向二层平台上的观象台,长阶中段,有一民族形式的三孔石牌楼横跨其上,牌楼顶部覆盖着精制的蓝色琉璃瓦,正中镌刻着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书写的“天文台”三个大字,字体古朴,颇具神韵;拾级而上,登上设有民族形式栏杆的平台,平台中央的观象台内,一架当时远东地区最大、直径为60厘米的现代折反射式天文望远镜陈列其间,那复杂精巧的机械装置、直指苍穹的镜头镜身,与古朴圆顶的观象台交相辉映,引人入胜、令人遐想。
紫金山天文台不仅有现代化的观象台和天文望远镜,而且还有浓缩中国古代天文学辉煌成就的浑仪、简仪、圭表和天球仪,地平经纬仪等五件古代青铜观象仪器。这些建造于明清时期并在当时实测天象的天文设备,曾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被德法等国侵略者从北京古观象台盗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上,经中国北洋政府代表据理力争,方才根据凡尔赛合约归还中国,是目前国内外绝无仅有的最大的古代天文仪器,其中明代正统年间铸造的浑仪、简仪和圭表最为珍贵。浑仪,是测量星体在天空中位置和运动的仪器。早在战国初年我国就有了原始的浑仪,西汉天文学家洛下闳也曾制作过浑仪,而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创造的由三层同心圆环组成的浑仪,则使浑仪结构更趋完善。紫金山天文台内保存的明制浑仪,也保持着这种科学结构并主要仿元朝郭守敬制度以青铜铸造而成,其主体由三层同心圆环组成,外层为三道固定不动的圆环,称为“六合仪”;中层为四道圆环组成的一个整体,称为“三辰仪”;内层是一平行双环,中间夹装一个方形窥管,可绕双环圆心任意转动,称为“四游仪”。窥管相当于现代的天文望远镜,通过窥管圆孔可以观测天上的星辰,并可通过四游、三辰两仪圆环上的刻度测定天体的方位。其外形结构牢固、工艺华美、近看高大、远看玲珑,不仅是明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仪器,而且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它由四条龙柱、一根云柱支撑,四角台则以四云山装饰,造型紧凑谐调,浑然天成。龙柱强健雄伟,盘旋上腾,振鬈欲飞;云山耸起,两相呼应,相得益彰;基座四侧刻铸奇花异兽,线条流畅,技法超群。不仅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而且寓意着“天圆地方,顶天立地”的传统思想。简仪,是从浑仪简化发展而来的测量天体的仪器,原由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制,操作简单易行,测量精度倍增,为我国天文仪器制造史上的一次科技创新。紫金山天文台内保存的明制简仪,主要由被称为“赤道坐标系”的斜向安置的一组环圈和被称为“地平坐标系”的直立安置的一组环圈两部分组成,两组环圈可同时进行观测,互不干扰,非常有效。基座前方还设一日晷,可由日影测出时刻,实际上是一架古代太阳钟。简仪造型疏朗开阔,全仪由四龙柱、四云柱连接支撑,舒展而华贵,与浑仪可谓环肥燕瘦,相得益彰。圭表,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测天仪,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创制,其主要作用为测量日影长度的变化,藉以确定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的准确日期,从而制定出合乎天时并能指导农业生产的历法。紫金山天文台内保存的明制圭表,由一卧圭、一立表组成,南北向水平摆置、面上有“尺”“寸”刻度的称“圭”,垂直竖立于南端的铜柱则称为“表”,圭表一端有后人另加上去的用铜皮做成的立圭,表的上端有一圆孔,每当晴天正午,日光通过此孔,投影在圭面中央,其表度和日期可由圭上的刻度测出。天球仪和地平经纬仪,是分别用来演示天体东升西落以及四季变化和测定天体地平坐标的天文仪器,均为清政府于20世纪初依古代同类天文仪器仿制,并与明制浑仪、简仪、圭表一样,共同凝聚着中华民族在古代天文学领域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的有力证明。
登上紫金山天文台制高顶的天堡城,又一座银白色圆顶观象台映入眼帘,一对新人正在拍摄婚纱照片。难以想象,当年洪秀全修筑的天宝城,早已建起了观测天体的观象台;当年余青松建起的天文观测室,如今成了新人们留影纪念的地方。站在天堡城上,俯瞰高楼林立的城市,仰望湛蓝深邃的天空,一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瀚灿烂,若出其里”的感觉从心底里油然而生、久久难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