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4/middle/002mKLwWzy754N4vmy13d&690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曾在鸡笼山上修建十座功臣庙,死者塑像、生者虚位,共309人,以表彰和祭祀跟随其南征北战、东进西讨的开国功臣们,并在自己的陵寝选址于钟山南麓后,将其中的11个功臣赐葬钟山之阴,以便让这些臣子们像生前一样保佑大明江山。如今,600多年过去,当年风光无限的豪华墓地多已不在,只剩下太平门外的徐达墓与李文忠墓相对完整,并在几乎无人关注和车水马龙的嘈杂声中,默默无言地诉说着各自主人及其自己的前世今生。
徐达(1332—1385),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县)人,元末农民起义爆发不久,随朱元璋参加郭子兴在濠州的红巾军。至正十四年春,朱元璋依徐达建议率部出走定远、徐图发展,不久攻占滁州、和州,徐达也成为统军将领。至正十五年,徐达在孙德崖部与郭子兴部火并和州并将朱元璋扣作人质的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替换朱元璋。朱元璋率部东渡长江后,徐达等众将拔采石、下太平、克溧水、占句容,并于至正十六年攻占集庆路。同年,徐达受命东进,先后攻取镇江、丹阳、金坛、宜兴、江阴、常熟等地,成为东拒元末另一支农民起义军张士诚部的军事屏障。至正十九年,徐达受命西攻池州,乘胜进攻安庆。至正二十年,陈友谅反攻池州,徐达率精兵伏于九华山下,内外夹击,斩首万余。至正二十一年,徐达与陈友谅大战于江州并乘胜西进,直逼武昌。至正二十三年,陈友谅乘朱元璋渡江北上之机进攻洪都,朱亲率大军回援,徐达则受命回守应天,为朱元璋全歼陈友谅60万大军、取得鄱阳湖战役胜利解除了后顾之忧。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大将军,统率20万大军攻打张士诚,他分兵三路、且战且进,先打援军吕珍,后克湖州、杭州,最后围攻平江,张士诚在得知城破、悬梁自缢被救后押送应天。至正二十七年,徐达受命为征虏大将军,统兵25万北伐蒙元,拉开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宏大序幕,他先从徐州北上,经过近五个月的战斗,基本占领山东全境;接着,挥师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等地,基本肃清元大都外围有生力量;最后,从河北进击并包围大都并于洪武元年八月攻占。元朝灭亡后,徐达乘胜西击,全歼蒙元大将王保保八万多人,彻底平定山西、陕西等地。此后,洪武三年和洪武五年,徐达又两次受命为征虏大将军,先后攻占西北和华北广大地区。胜利后,徐达还军北平,戍守边防,三年之后,方才回京。为此,朱元璋亲迎于龙江,犒赏三军,并下诏大封功臣,徐达官至中书右丞相兼太子少傅、改封魏国公。洪武十七年底,留守北平的徐达突患背疽,不久病情加重,次年病逝于应天。徐达去世后,朱元璋亲至葬礼,追封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功显赫,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徐达为人低调,从不居功自傲,成功避过朱元璋晚年因猜忌而诛杀功臣的恶行,是明朝少有的全身而退、荫及子孙的开国功臣,如今瞻园、莫愁湖、白鹭洲等园林都是当年朱元璋赐赠徐达的宅园;徐达为人正直、嫉恶如仇、不结党营私、不贪图女色财宝,朱元璋曾称赞说“当世有此美德者只一徐达。”
徐达墓,位于太平门外板仓街192号,其东西两侧原本为徐达家族墓葬。1965年至1983年,为配合当时南京天文仪器厂基本建设,徐达家族墓被先后发掘清理,共清理墓葬11座,其中徐达第三子、长孙、五世孙墓出土有墓志,同时出土了大量珍贵随葬品,为研究明朝的文化提供了宝贵实物资料,徐达家族墓地也因此不再存在而成为稠密的工厂和居民住宅,仅剩下一块东西宽约20米、南北长约300余米狭长地块的徐达墓。即使如此局促和凄凉,徐达墓依然如同它的主人在历史上辉煌崇高的地位一样,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时的徐达墓,坐北朝南,面对钟山,墓园规制宏伟。入口处立有一座单门双柱的石质牌坊。牌坊系1984年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委员会按原来形制复制,高约6米、宽约5米、圆球柱顶、石鼓底座、坊额为“明中山王神道”六个阴刻楷字,两侧各一石耳。走进牌坊,为一长约300米的神道,神道中央和两侧,尚存神道碑1块,石马、石羊、石虎、武士、文臣各1对等神道石刻。“御制中山王神道碑”是明代功臣墓中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一块,碑高8.95米、宽2.2米、厚0.70米。该碑上为浮雕云龙文碑额,正中刻篆体“御制中山王神道碑”字。中为碑身,刻有朱元璋亲自撰写的碑文,虽然岁月斑斑、看不太清,但28行、2100余字的碑文,历史地记载了徐达一生的丰功功绩,算是朱元璋对徐达这位有明以来最大功臣的最高嘉奖和历史交代;有趣的是,碑文通篇标有古碑中极为罕见的句逗,传说这是文臣代笔时,担心文化水准太低的朱元璋读不大通,特意加了圆圈形的标点断句,後来交付雕凿,工匠害怕获罪,只好连标点一并刻上。下为巨型龟趺碑座、造型粗旷、气势雄伟。石像生后的神道的终点,是圆丘形墓冢,为徐达夫妇合葬墓,下用块石垒砌,上为封土,墓冢前有其后人所立石碑,上刻“明魏国公追封中山王谥武宁、夫人谢氏之墓”,周围绿草茵茵、松柏青青,庄严肃穆、安详寂静。
李文忠(1339年-1384年),江苏盱眙人,明太祖朱元璋外甥,十二岁时,母亲去世,随父亲辗转乱军之中,多次濒临死亡,二年之后方在滁州见到舅舅朱元璋。朱元璋遂收其为养子,跟随己姓,并请范祖乾、胡翰做其老师,使其通晓经义、能诗善歌。19岁时,朱文忠首次以舍人身份,率朱元璋亲军随军支援池州,攻下青阳、石埭、太平、旌德四县。至正十八年,会同邓愈等由徽州进入浙江,夺得建德,收降苗帅杨完者旧部三万多人,升为亲军都指挥并镇守建德。至正二十二年,苗兵先后在金华、处州发动叛变,杀害胡大海、耿再成,朱文忠遣将平乱并亲自安抚部众。同年,张士诚十万军队猛攻诸全,朱文忠遣胡德济前去救援,大败张士诚军。至正二十五年春季,张士诚又派李伯升率大军进攻新城,朱文忠率军救援,他横握长矛,率领骑兵,从高处奔驰而下,大军乘机里应外合,敌军大溃数十里,被斩首数万、俘获将领和士兵三千。至正二十六年秋天,徐达统领大军讨伐张士诚,朱文忠受命进攻杭州,先后攻克桐庐、新城、富阳等地,并在招降杭州守将后整肃军队,秋毫无犯地进驻杭州,被朱元璋就地加封为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恢复李姓。洪武二年春天,李文忠以偏将军身份出塞,逼近上都,赶走元顺帝,受命代替常遇春统率军队后,奉诏会合大将军徐达进攻庆阳,打败北元游兵,俘斩万余人。洪武三年,李文忠被授为征虏左副将军,与大将军徐达分道北征,先后降服兴和、察罕脑儿、骆驼山、开平等地守将,俘获元昭宗嫡长子买的立八剌及后妃数百人,缴获宋元玉玺金宝十五件、玉册二件以及镇圭、大圭、玉带、玉斧各一件,降服北元国公江文清等37000人及杨思祖部众16000人。李文忠到京捷报,朱元璋御临奉天门接受朝贺、大封功臣,被授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封为曹国公。洪武五年,李文忠又以左副将军身份由东路北征,歼灭北元军队无数。洪武十七年三月李文忠病逝,终年四十六岁。李文忠去世后,朱元璋亲自写文致祭,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谥号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位列第三。
李文忠墓,位于太平门外蒋王庙街6号,与徐达墓仅500米之距,且与徐达墓一样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文忠墓的形制和规模虽与徐达墓大致相当,但仅是其本人墓地且无家族墓冢,且在朝向等方面与徐达等明初功臣墓明显不同。现时的李文忠墓坐西朝东,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由神道碑、神道石刻,享殿前门、享殿、墓冢等建筑组成。进入墓园,有一高大神道赑屃碑,该碑由碑额、碑身、龟趺组成,通高8.6米,额雕云龙图案,碑文大多风化剥蚀。过神道碑,为长约300米的神道,两侧立有石望柱、石马、石羊、石虎、石刻武将及文臣各一对等神道石刻,这些石刻雕凿精美、线条流畅、造型健硕,神态逼真,为目前南京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组明代早期开国功臣墓神道雕刻艺术品,是研究明代初年石刻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但与徐达等其他明功臣墓略有不同的是,李文忠墓神道碑不在神道中轴线上,而是立在偏离神道20米处的北面且是侧立向南;其一对石马,南侧保存完好,马倌身着朝袍,系带戴冠,北侧却是尚未雕刻完工的雏形半成品。且反向、头北尾南。李文忠墓坐西朝东的朝向及神道碑、神道石刻有悖明朝形制的奇特现象,史书没记载,民间则多有猜测:一说是李文忠生前因朱元璋诛杀功臣而与其意见相悖,赐葬时太祖有意让墓地朝东、神道碑偏向、一石马不刻,以示惩罚;一说是限于当时财力没能完工。这些难解的历史之谜,孰是孰非,不得而知。走过神道石刻,为一平地而起、规模宏大的享殿遗址,虽然享殿早已被毁但台基已经修复。享殿遗址后不远处,是一高高耸立的圆丘形墓冢,下用砖块垒砌,上为长满青草的封土,墓冢前有一斜碑,上刻“明岐阳王墓”,周围树木葱郁,绿草如茵。
徐达与李文忠,分别为朱元璋的同乡和亲属,同为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东进西讨、为明朝立基建国作出历史性贡献的开国功臣;徐达墓与李文忠墓,分别位于太平门外的外板仓街和蒋王庙街,同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南京的历史,也是南京人的骄傲,抽空前往实地游览,无论对于了解历史、还是对于增强自信,都会收获匪浅、大有益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