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5/middle/002mKLwWgy6Qg2O2ZaA54&690
花鼓戏,是汉民族的地方戏曲剧种。可能因为名气太大的缘故,湖南花鼓戏通常被人们所特指。其实,花鼓戏远不止湖南才有,湖北、江西、安徽、河南、陕西、江苏等地也有同名的地方剧种。别的不说,家乡的海安花鼓戏就很有名,不仅曾经献演中南海怀仁堂,而且参加过首都天安门广场国庆五十周年联欢晚会,更被张艺谋导演的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点名调演。
海安花鼓戏形成的时间不得而知。但据相关史志记载,最早可追溯到明代嘉靖年间。《明斋真识•广陵韵事》曾载“花鼓传来三十年,而变者屡矣,始以男、继以女,始以日、继又夜,始以乡野、继以镇市,始以村俗民氓、继以纨绔子弟”记述;成书于清同治三年的《海陵•竹枝词》也有描写花鼓戏的诗曰:“村部平安时作会,觋巫歌舞历年年,敲镇伐鼓都卢语,聒得居人夜不眠。”
海安古称宁海,属海陵郡、扬州府,流传于广陵、海陵并由乡间进入镇市的花鼓理当包含宁海。由此推算,花鼓戏在海安地区流传,从明代嘉靖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与其它的花鼓戏不同,海安花鼓戏原为说唱艺术,原始表演形式分为三个部分,一为“打场子”,亦称“上秧鼓”,此为广场演出、闹场歌舞,以花鼓灯、莲湘、镗锣为道具,表演歌舞杂耍,常为八男八女一起歌舞;二为“杂戏”,亦称“唱奉献”,此为演出主体、在室内进行的杂剧演唱,以“花鼓调”、“莲湘调”、“穿心调”等曲牌演唱折子戏,其剧目或为歌颂英杰,或为传说故事,或为倾吐爱情。三为“收场子”,也以歌舞杂耍为主。传统的花鼓戏曲目多为民间传说故事,如《刘公平倭安天下》、《李三宝救驾》、《大补红》、《种大麦》、《卖豆腐》等。最早的花鼓戏主要流行于通扬、通榆运河以东的东乡,且多在过年时节上演。每年正月初五刚过,乡里的大户人家便开始张罗搭台,请戏班唱戏。鞭炮一放,锣鼓一响。轰动四邻,万人空巷。戏台上生旦净丑画着脸谱,演出人间的尊贵卑贱、忠烈奸邪、儿女情长、悲欢离合。台下的观众随之触景生情、心驰神往,或嬉笑怒骂,或悲喜交加,戏活泼着,人活泼着,人生的滋味就像一坛陈年老酒,滋味好,韵味也长。
文革时期,海安花鼓戏被当作“四旧”而遭“扫除”,民间戏班也遭解散。替代兴起的乡村文艺宣传队在大演革命节目的同时,只得推陈出新地将花鼓戏“歌舞”、“说唱”中的“歌舞”剥离出来,依据原来曲调填词、编排歌舞节目,逐步形成以传统曲调和广场舞蹈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新式花鼓戏,并主要在过年“花节”中间或演出。新编花鼓戏的曲调主要是家乡小曲《花鼓调》和扬州小调《拔根芦柴花》,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花鼓调》的开头简谱:︱22
3︱1 61︱2·3︱5 yQ︱6 53︱5 31︱2
–︱1 2 ︱35 31︱53 61︱2
35︱53 21︱ YGH
UY︱%·3︱%–︱。舞蹈动作则保留了海安花鼓中“风摆柳”、“蝴蝶绕花蕊”、“杨柳步”、“船帮步”、“喜鹊登梅”等基本舞姿,同时融入了“渔兰花鼓”、“泰兴花鼓”等江苏民间鼓舞的精华,整个舞蹈节奏鲜明、刚柔并济。歌舞道具依旧是花灯、小柄鼓、带绸鼓槌或绸扇,并新加入红腰带、绿绸衣、绿绸裤等新式服装。
每当文艺宣传队的锣鼓响起,伴随着二胡、笛子演奏的耳熟能详的《花鼓调》或《拔根芦柴花》,台上的演员左手持小柄鼓、右手拿带绸鼓槌,边唱边舞、边舞边鼓,不断变换队形、不断改变造型,总能吸引台下无数如痴如醉的大爷大娘、大叔大妈。那由乡村姑娘演绎的“欲动先出胯,迈步微微颤”的轻盈舞步,质朴、纯情,凝重、柔美,近看似芙蓉出水,远望如风摆柳丝,恰如清代姚鼐所描述“如东升初日、如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沧、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廖廊”的阴柔之美,总是引来无数的年轻后生颔首引颈、驻足长看,直到落幕,也久久不舍离去。
家乡的花鼓戏,是流行于乡野的传统民俗,是植根于家乡的乡土文化,是荣登“大雅之堂”的宝贵艺术。而对早已远离家乡的我来说,家乡的花鼓戏则是江淮平原上一条如诗如画的小河,是里下河地区一串流金岁月里的音符,这小河总是流淌在我的心里,这音符常常拨动着我的心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