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3/middle/002mKLwWgy6PMZ60FJ8d2&690
开脸,又称扯脸、绞脸、开面、绞面,是民间使用绵线除去女子脸上汗毛、修齐两侧鬓角的一种古老的美容方法。而作为一种婚嫁习俗,开脸又是古代女子已婚和未婚的重要标志,是从一个女孩到一个女人的成人礼仪。开过脸的女孩,从此将是别人家的女人,而不再是娘家的“黄毛丫头”,“小媳妇,过了门,开脸就是婆家人”的民谣就是明证。巴金先生在其小说《春》中也曾描写过这样的细节:“蕙要出嫁了,周氏来给蕙开脸,她一面用丝线仔细地绞拔蕙脸上和颈上的汗毛,一面絮絮地对蕙讲了一些到人家去做媳妇的礼节。开脸之后便是蒙上‘盖头’,或坐轿、或骑马前往夫家了。”
旧时开脸,各地习俗多有不同。有的地方在娘家进行,有的地方在婆家进行。有的地方讲究坐向,有的地方毫无要求。但无论如何,开脸这道婚嫁环节必不可少,且多由当地子女双全、德高望重的福命妇人执行。开脸时,妇人一边拉扯着姑娘脸上的汗毛、一边念念有词地念叨着当地口口相传的“左弹一线生贵子,右弹一线产娇男,一边三线弹得稳,小姐胎胎产麒麟。眉毛扯得弯月样,状元榜眼探花郎。我们今日恭喜你,恭喜贺喜做新娘”、“上敬天地父母,中祝夫妻和顺,下弹子孙满堂;左弹早生贵子,中弹勤俭持家,右弹白头到老”等开脸歌谣。开脸之后,姑娘的面部光洁柔软、光彩照人,原先留着刘海的长发也随之改变为盘在脑后的发髻。从此,待字闺中的黄毛丫头就变成开过脸的小媳妇了。
开脸这种古老的习俗,尽管沿袭久远,但也并非一成不变。民国时期,世风日益开化。解放之后,习俗渐渐改变。原先只是未婚姑娘“专利”的开脸礼仪,慢慢成为不少爱美女性尤其是物资贫乏却又喜欢扮靓的乡下女人们常用的一种美容方式。原先只是黄花闺女专用的“开脸”一词,逐渐演化为所有女人皆可使用的“扯脸”、“绞脸”、“绞面”等通用词汇。农耕社会的日子就是这般次第地过着,清明过了是谷雨,腊八过后是新年。在那波澜不惊、自成天然的生活节律中,每逢佳节尤其是在需要装扮一新的过年时节,镇上漂亮的女人、乡下准备出门的少妇,常会在慵懒缱绻的午后阳光下,三三两两地端坐门前的树下,仰面朝天地相互扯上一阵粉脸,不是为了吸引别人,而是不想亏待自己。
与其他地方一样,我们老家也有开脸的习俗,也有将小众化的“开脸”演化成过年时节大众化“扯脸”的场景。无论多么辛苦,无论多么贫穷,聪明、爱美的乡下女人甚至是结婚多年、年事已高的老年妇女,都会在忙碌的腊月里、在正月出门的前一天,挤出一个下午的时间,与儿时伙伴、妯娌小姑、邻家媳妇围在一起,家长里短、说说笑笑地相互在各自的脸上做点文章、扯点花俏。她们扯脸的工具非常简单,一根棉线、一个粉盒、一把小剪。她们捉对相坐,互为对象,先是用热水毛巾在对方脸上敷上几分钟抹干擦净,再是扑上厚厚的蛋粉弄得个个都似“白骨精”一般,最后才是最重要的扯脸工序。扯脸时,扯脸人将一根棉线两端打结、拧成绳状,右手固定一端,左手食指和大拇指交叉环套另一端,棉绳贴脸时两指合并形成一股松开,棉绳离脸时两指分开形成“剪刀”状绷紧。棉绳在脸上时分时合、扯来扯去,犹如拨动的琴弦,又似跳动的音符。不一会儿功夫,被扯脸人额头、面颊、下巴上的细小汗毛就被扯净,眉毛、鬓角也被修齐,皮肤角质更被祛除,显出红润光洁的面庞、露出满意舒心的微笑。那种惬意、满足的神情,一点儿也不比现时城里刚在装修华丽的美容院修过面、化过妆、做过香薰SPA的漂亮女人差上多少。
一根纤长的棉线、一双粗壮的巧手,一个美好的期盼、一份愉悦的心情,这就是开脸的全部,也是历史的记忆。如今,这一古老的美容方式和习俗,已经不再符合现代人的美容需求并已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如何传承老祖宗留下的历史传统,倒是现代人应该深思的问题。毕竟历史是需要传承的、生活是需要美丽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