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0/middle/002mKLwWgy6PqsDwkWd59&690
水鬼,不是民间传说的白天在水中休息、晚上到岸上吓人的鬼怪,而是我们老家对穿着胶皮衣服、挎着鱼篓、拿着竹竿、扛着鱼叉在乡间小河与池塘里捞鱼摸虾人的一种近乎戏谑的称谓。
水鬼最让人惊奇和怪异的是那一身胶皮衣服,它是乡下“专业人士”通过专业的剪裁和缝补自行车轮胎的胶水粘贴起来的。虽然其制作过程不得而知,但胶皮一定是废弃的汽车轮胎、胶鞋一定是镇上购买的中筒或高筒雨靴。胶皮衣服的式样有点儿像电影里的潜水服,不同的是其上部止于颈项、没有头盔,袖子止于腕部、没有手套。胶皮衣服的关键之一是袖口,因为其松紧程度直接关系到能否防止河水从袖口进入衣内,故袖口一定是用厚实、无缝、紧致胶皮缝制的。胶皮衣服的价格可不菲,缝制这样一件奇装异服大约需要百十来块,这对一年也挣不了多少钱的乡下人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水鬼一年四季都有,但最常见的还是在农闲时的冬季尤其是在临近过年时的腊月。因为此时河水较浅、容易摸到在深处冬眠的鱼虾,更因为此时将近年关、鱼虾能够卖上一个好的价钱。水鬼的艰苦和危险是显而易见的,故乡下愿意从事这一行当的人并不太多。其直接入水的双手常被冻得像红萝卜一样,奇痒无比的冻疮常在裂口处渗出鲜血,偶尔在河里的洞穴中掏到冬眠的毒蛇更会吓得心惊肉跳。隔着胶皮衣服的身体,虽然没有河水的侵害,但河水的寒气常会透过胶皮冻得人直打哆嗦,并使水鬼们大多都患有关节炎之类的风湿病。最让水鬼们担惊受怕的是胶皮衣服被水中利器刺破进水,每每遇上这种倒霉的事情,轻则浑身湿透、重则引发感冒,且多日无法出工、损失惨重。水鬼捞鱼摸虾的心情虽然迫切,但并非个个不择手段,他们也有自己的规矩:只到无主的小河野塘内捉鱼,不到生产队和村民家养的鱼塘内摸虾,故其摸到的多是一些小鲫鱼、小河虾和野生黑鱼等,偶尔有不知趣的水鬼悄悄潜入村里的鱼塘之中,多会引来早已警戒村民们的指责和谩骂并最终落荒而逃。
穿着胶皮衣服的水鬼们的样子,非常怪诞并因此而引人注目。他们往往两人一组地走在乡间小道上和小河池塘边,后面总是跟着一群闲得无聊而又活蹦乱跳的顽童。水鬼的胶皮衣服肥大而臃肿,走起路来摇摇晃晃地,如同喝醉了酒一般,且每走一步胶皮都会发出扑哧扑哧的摩擦声,难怪人们会形象地将其称之为“水鬼”。水鬼的鱼篓是竹编的,斜挎腰后,肚大口小,并随着水鬼怪异的走路姿势不停地左右摇摆着,显得有些滑稽和搞怪,引得尾随其后的顽童们不住地捧腹大笑。水鬼的竹竿一米多长、小孩儿胳膊粗,用途主要为打水、吆喝鱼儿的,之所以选择竹子的,是因为其能浮在水面上、便于放取。水鬼的鱼叉是铁木制成的,前面是形如五根手指一般的铁签,后面是一杆粗粗长长的木柄,鱼叉一旦从水鬼手中飞出,被瞄准的鱼儿多半难逃被刺的命运。
水鬼在岸上虽然有些笨拙,但下到水中立刻显得无比灵动。他们先是在河水中来回走动并拿起竹竿不停地打水,据说这样可以惊起深水中的鱼儿现身游动或藏到河边的水草中。后是一人一边、分工协作,他们瞪大起双眼、匍匐着身子,顺着河边的水草不停地向前摸索,不多一会儿,一条二、三两重的鱼儿便在一个水鬼手中蹶了起来,引得岸上看热闹顽童们的一阵骚动。最让孩子们兴奋的是,一个水鬼,手持长长的鱼叉,眼睛紧盯着河面,就在孩子们一起摒住呼吸的瞬间,鱼叉已从水鬼手中“嗖”地一下飞出,河水立刻泛出一股血红,水鬼快速趟水过去,紧紧抓住并高高举起鱼叉,一条一斤来重的鲢鱼在鱼叉的铁签上不停地抖动,再次引来岸上孩子们的一阵雷动。俗话说:“吃鱼没有捕鱼乐”。但对没有多少娱乐的乡间孩子来说,看着水鬼们捕鱼也是一种难得的快乐。
太阳落山了,腊月里的大地空旷得有些空灵。辛苦一天的水鬼们卸下胶皮衣服,拎起一天的收获满载而归。一直尾随其后的孩子们,也在一阵呼喊声中,带着一天的快乐各自散去,直至消失在寂静的旷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