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过年往事(三十二):清淤

(2015-01-21 21:55:13)
标签:

情感

历史

   http://s1/middle/002mKLwWgy6PmpLrBCMf0&690

    当来自北方的寒风吹落树梢上最后一片叶子的时节,当蜿蜒曲折的小河结起一层薄薄冰层并闪着玻光的时候,闲适、慵懒于低矮茅屋的乡下人,也就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冬季清淤活动。

    清淤,是我们老家对清理河道和池塘内树枝、杂物、淤泥的简称。乡村的小河和池塘,因为连接稻田和沟渠,本来不高的河床常常被树枝、杂物、淤泥抬得很高,不仅影响河水畅流、容易产生倒灌,更影响村民们的日常生活用水,故每隔那么几年就要清淤一次。而由于小河和池塘较多,需要轮流清淤,因此乡村里的清淤几乎每年都会发生。清淤的时间大多选择在冬季尤其是在数九以后的腊月初,这一方面是此时河边上的芦苇柴草多已割尽、便于上下施工,另一方面是此时河水水线较低、排水比较容易。清淤的规模一般不大,多由各个生产队组织实施,故走在此时的乡间小路上,每隔几里就会见到一个热火朝天的清淤工地。清淤的劳动强度不大、时间不长且由于此时的壮劳力大多上了河工,故参与清淤的都是留守村里的妇女和老人甚至是放假回家的学生。

    清淤的首要任务是排水,按所排水量的大小,一般分为水桶排水、脚踏翻车排水、水牛翻车排水、风力翻车排水、水泵排水等方法。水桶排水是乡民们因陋就简,将乡下最常见的农具——水桶悬吊在两边支架支撑的一个单杠上,拉动水桶来回运动并从河中不断舀水的一种方法,一般适用于河水较浅、水量较少的小河与池塘。脚踏翻车排水是将龙骨翻车的水槽斜置河中,利用人工脚踩水槽上端带齿木轴上的踏板,带动水槽中由铰关依次连接的环形刮水板上下运转并提出河水的一种方法,它是世界上出现最早、流传最久的农业发明,据说是由三国时期的毕岚创造、马钧完善的,一般适用于河水较深、水量较大的河道与池塘。水牛翻车排水和风力翻车排水的原理与脚踏翻车排水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水牛翻车排水是利用水牛,在一个固定的、圆形大棚里环形走动,带动带齿木轴及水槽中的刮水板上下运转并提出河水的一种方法,风力翻车排水是在风力的作用下、通过巨大风帆的转动,带动带齿木轴及水槽中的刮水板上下运转并提出河水的一种方法,只能适用且固定于河水深、水量大的大河和大型池塘。水泵排水是利用水泵、通过电力的作用抽干河水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各种河道和池塘。

    我家住在一个丁字形的小河边,从小多次见过甚至参与过生产队组织的河道或池塘清淤。每年腊月前后,队长便先是派几个男劳力排水,因为河小水浅,一般采取水桶或脚踏翻车排水方法。他们来回拉动水桶的样子虽然有些滑稽可笑,舀水的进度却非常地快。他们踩踏的翻车虽然老旧得有些掉牙并发出吱吱呀呀的声响,车水的效率却出奇地高。一、两天后,水舀干了,河见底了,鱼出来了,排水的、看热闹的,甚至老人、小孩,不怕天寒地冻,纷纷脱掉鞋袜、卷起衣袖,跳进冰冻刺骨的泥水中,捕捉队里事前网过但侥幸漏网的小鱼小虾,人们追着鱼儿笨重地奔跑着、举着鱼儿高声地大笑着。没有捉到鱼儿的,则在泥水中不停地摸着河虾,在河床的坡道上仔细地捡着螺丝,在河边的洞穴中使劲地掏着螃蟹。一身泥水,一身汗水,一份收获,一阵欢笑,也算那严寒冬季里乡民们的一份意外幸福。

    排干河水的淤泥,乌黑而肥沃,是来年春耕播种的农家肥料。河泥经过几天的晾晒,社员们在队长的指挥下开始清淤。清淤的方法很多,有铁锨抛的、有泥筐挑的、有水桶抬的,最有意思的是用木制舀子接力运泥。先是由几个社员顺着河坡铲出几条通往河床的小道,再由几个穿着高筒雨靴的社员下到河中清理掉淤泥里的树枝、杂物。然后,男劳力手拿铁锨站在河中的淤泥里,妇女、老人人手一个长柄的木制舀子自下而上地排成几行。只见男劳力挥着铁锨将淤泥铲到第一个社员的舀子中,其随即将淤奋力翻转到第二个社员的舀子里,因此形成接力并由最后一个社员将淤泥传递到河岸上的空地上。那真是一场源自古远却又非常真实、艰苦劳作却又非常有趣的接力劳动,人们不停地挥舞着铁锨、不停地抡着舀子、不停地诉说张长李短、不停地发出欢声笑语。腿冻寒了跺几脚,臂抡酸了转几下,脸上露出的是红扑扑的绯色,岸上堆起的是黑黝黝的沃泥。

    几天之后,当金色的夕阳斜射在河岸上高高的淤泥堆上的时候,清淤后小河的河床上早已经洒满了白色的、用于消毒的石灰。而就在此时,过年的脚步已经迈起、新年的喜庆已经来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