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过年往事(二十六):压岁钱

(2014-02-03 12:48:48)

http://s10/middle/002mKLwWgy6GimJzQZH39&690

    中国人过年,一直保持着长辈向晚辈分发压岁钱的传统,即使现在也是如此,并且更为盛行,“恭喜发财,红包拿来”的现代戏语就是佐证。据说,这样可以驱邪避灾、化凶为吉,能让晚辈平安度过新的一年。

    压岁钱的由来,有多种传说,但流传最广的还是自己小时候父母常讲的一个神话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名叫“祟”的小妖,每到大年三十晚上便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从此头疼发热,变成傻子。为此,家家户户都亮灯不睡,叫做“守祟”。有一夫妻老年得子,视为心肝,为防年三十晚上“祟”来害子,就拿出八枚铜钱与孩子同玩,孩子玩累睡着后,他们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半夜里一阵阴风吹灭灯火,“祟”刚一伸手摸孩子的头,枕头边的铜钱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妖“祟”拔腿就跑,原来八枚铜钱是暗中保护孩子的八个神仙。正月初一,夫妻俩把用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乡民,以后大家依样照做,孩子从此也就太平无事。因为“祟”与“岁”谐音,“守祟”逐渐演变为“守岁”,铜钱压崇逐渐演变为“压岁钱”。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叫“厌胜钱”、“压崇钱”、“押岁钱”等,但这种钱不是流通中的货币,只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门铸造的钱币形状的避邪品。到了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日盛,“内廷嫔妃,每于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钱为戏”,并从“掷钱为戏”,逐渐发展到“散与金钱”、赠“洗儿钱”,但这种“立春日”宫内相互朝拜的习俗并未流行民间。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春节”,宫廷春日散钱之风就演变成民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的传统。明清年间,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又把压岁钱称为“串钱”。民国时期,方孔圆钱取消,人们只得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作为压岁钱,寓意“长命百岁”,“红包”亦由此而生。货币改为纸币后,家长们喜欢选用联号的新纸币赐给孩子,期盼孩子“连连发财”、“连连高升”,这种送连号钱给晚辈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小时候过年,父母虽穷,但压岁钱还是能给的。 正月初一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手伸到枕头底下摸索,一旦抓到红包,甭提心里有多高兴。即使一毛两毛,也会赶忙穿戴整齐,跑到厨房向父母拜年道谢,引得父母一阵会心的微笑。吃过早茶,又忙不迭地跑到奶奶家毕恭毕敬地磕几个响头,说上几句暖心的吉祥话,引得奶奶哈哈大笑,急忙塞给一个事先准备的装着一毛两毛压岁钱的红包,乐得自己满面春风,死死攥着手里的红包,屁颠儿屁颠儿的跑回家中。这些压岁钱父母并不收回,集中在一起可真是大数儿,马虎不得,必须藏起来留作备用,但藏丢了的倒霉事经常发生。每每如此,总是心如绞痛,发疯般地到处寻找,直到找着后才会转悲为喜、破涕而笑。不过,正月里随父母去亲戚家吃春卮时收到的红包必须上缴,因为那种红包每个都是一、二元,有的甚至是五、六元,那可是父母的大钱,必须充公,毫无商量余地,再哭再闹也无用。压岁钱如此牵系包括自己在内的无数童年幼小的心灵,真如清人吴曼云《压岁钱》诗所描述的:“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如今社会,尽管压岁钱的驱邪、感恩、祝福意识不断弱化,但依然是盛行于过年时节的社会习俗,依然是牵系无数童心的“巨大财富”,依然是维系家族内外几代人的感情纽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