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0/middle/002mKLwWgy6GimJzQZH39&690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叫“厌胜钱”、“压崇钱”、“押岁钱”等,但这种钱不是流通中的货币,只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门铸造的钱币形状的避邪品。到了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日盛,“内廷嫔妃,每于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钱为戏”,并从“掷钱为戏”,逐渐发展到“散与金钱”、赠“洗儿钱”,但这种“立春日”宫内相互朝拜的习俗并未流行民间。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春节”,宫廷春日散钱之风就演变成民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的传统。明清年间,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又把压岁钱称为“串钱”。民国时期,方孔圆钱取消,人们只得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作为压岁钱,寓意“长命百岁”,“红包”亦由此而生。货币改为纸币后,家长们喜欢选用联号的新纸币赐给孩子,期盼孩子“连连发财”、“连连高升”,这种送连号钱给晚辈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小时候过年,父母虽穷,但压岁钱还是能给的。 正月初一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手伸到枕头底下摸索,一旦抓到红包,甭提心里有多高兴。即使一毛两毛,也会赶忙穿戴整齐,跑到厨房向父母拜年道谢,引得父母一阵会心的微笑。吃过早茶,又忙不迭地跑到奶奶家毕恭毕敬地磕几个响头,说上几句暖心的吉祥话,引得奶奶哈哈大笑,急忙塞给一个事先准备的装着一毛两毛压岁钱的红包,乐得自己满面春风,死死攥着手里的红包,屁颠儿屁颠儿的跑回家中。这些压岁钱父母并不收回,集中在一起可真是大数儿,马虎不得,必须藏起来留作备用,但藏丢了的倒霉事经常发生。每每如此,总是心如绞痛,发疯般地到处寻找,直到找着后才会转悲为喜、破涕而笑。不过,正月里随父母去亲戚家吃春卮时收到的红包必须上缴,因为那种红包每个都是一、二元,有的甚至是五、六元,那可是父母的大钱,必须充公,毫无商量余地,再哭再闹也无用。压岁钱如此牵系包括自己在内的无数童年幼小的心灵,真如清人吴曼云《压岁钱》诗所描述的:“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