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4/middle/002mKLwWgy6FZyhR7lP4d&690
腊月里,除去大年三十,最重要的节日,莫过于送灶。相传,每年腊月廿五,玉皇大帝要听取主管人间烟火与柴米油盐事务的炉灶之神——灶老爷的年终报告,听取他老人家所管辖的人间主家一年功过和是非善恶的情况反映。一旦哪家被告有罪过恶行,大罪减寿三百天,小罪减寿一百天。因此,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人们便纷纷隆重祭拜,毕恭毕敬地欢送“灶老爷上天”,祷祝灶老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来年给自家的炉灶增添柴米油盐以及食禄口福。腊月二十三也因此被人们称为“小年”。
史料记载,在我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早在夏朝就已被民间尊崇为一位大神。先秦时期,祭灶被位列为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的“五祀”之一。传说中的灶老爷相貌不俗,
《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西晋史学家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则干脆认为:“灶神名隗,姓张,字子郭,状如美女”。《淮南子》说,黄帝、炎帝“死作灶神”,职司人间善恶。唐朝经学家孔颖达在注释《礼记·礼器》时则认为:“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也曾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生动的描写:“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送灶,是我国民间传承已久的民俗活动,但祭祀时间和内容并不完全相同。明代在送灶时间上有“官三民四龟五”之说,即官府为腊月二十三,民众为腊月二十四,其他三教九流人等皆为腊月二十五,而发展到后来,时间也逐渐不再统一。送灶时,北方人大多吃饺子为灶王爷送行,南方人则大多吃年糕类的食品。送灶的贡品也不尽相同,有的地方为糯米豆沙饭、汤丸、枣泥饼等,有的地方两碟菜、灶糖、欢喜团等,但多以甜点、黏食为主,暗示或寓意灶老爷吃了甜品, 会甜甜蜜蜜讲好话;吃了黏食,会因为粘牙而变得口齿不清,不方便“打小报告”。祭灶的主持,有的地方坚持“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原则,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参加;有的地方则由各家主妇操办,因为厨房都是归主妇掌管的地方,由女主人主持送行更显亲情。
我们老家送灶,都是腊月二十四。送灶当天,家家户户都要把灶台、几案、锅碗瓢盆洗刷得干干净净,在灶神像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类的对联,祭灶主持多为各家女主人,祭灶祀品一般为四盘:饴糖一盘,以封灶老爷之口;茶叶和米一盘,象征生活平安;豆腐一盘,“腐”系“富”的谐音;红豆和碎稻草一盘,灶老爷神马需要的饲料,俗称“神马料豆”。祭灶时,全家人跪拜后,由女主人揭下灶神像在烛火上焚化,燃放爆竹,送灶神上天,亦可同时说些吉利喜庆的话,以增添来年的食禄口福。到除夕时,再焚香燃烛,接引灶老爷归位,再在灶头上粘贴新的灶君纸马。人们对灶老爷的这种顶礼膜拜、有求必应、要马有马、要轿有轿、送他上天、接他下界、阿谀奉承、曲意逢迎的神态和言行,看上去并无科学根据、甚至有些低三下四、自私狭隘,但在那粮食欠缺、食物贫乏的困苦年代,似乎并无太多可指责和苛求之处。人们无非是希望灶老爷到天庭在玉帝面前替自家美言、为自己摆好,祈求来年平安多福,庇佑全家衣食无忧而已。
快到腊月二十三了,灶老爷又该上天了。人们在盼望灶老爷“上天言好事”的同时,又该为现实中的工作、生活、家庭、健康等祈求些什么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