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冬至汤圆圆又香

(2013-12-22 20:33:37)

         http://s9/middle/002mKLwWgy6FcikDNR6e8&690

    当清冽的寒风,吹落银杏树上最后一张片叶的时候,农历中一个的重要节气——冬至悄然来到,儿时冬至的美好记忆也被轻轻唤起。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确定的一个节气。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古人就已用土圭观测太阳的方法,测定出了冬至,谓之: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现代自然科学证明: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相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之后,太阳才开始逐渐北移。不仅印证了民间谚语“吃罢冬至饭,一天长一线”的说法,也佐证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是多么惊人。

    冬至,也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俗称“冬节”、“交冬”。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新年。《汉书》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原来人们最初过冬至节,其实是为了庆祝新年到来的。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正月和冬至正式分开,故冬至作为一个节日,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唐宋,并沿袭至今。冬至,是天地阳气开始之日,代表着下一个四季循环的复始,是大吉大利之日,自古以来的官府和民间十分重视,都要举行各种仪式以示“贺冬”,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故冬至又被称为“小年”,并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汤圆,起源于宋朝。南宋文学家姜白石“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诗中的“珍品”即指汤圆。因为这种糯米粉作成的圆球,煮在锅里的时候又浮又沉,故又称“浮元子”。周必大《元宵煮浮圆子诗》“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裹,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就是佐证。冬至吃汤圆,是我国南方源于明、清时代的传统习俗,也是家人团圆、圆满幸福的象征。每到冬至,家家户户吃汤圆、祭祖宗,合家团圆,其乐融融,故民间又有“吃了汤圆,就长一岁”的俗语。不过,“汤圆”原称“元宵”,之所以叫“汤圆”,据说是近代袁世凯当上民国大总统后想当皇帝,因“元宵”与“袁消”谐音,而改“元宵”为“汤圆”,有好事者曾专门为此写过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虽然袁世凯在复辟当皇帝83天后最终真的“袁消”,但“汤圆”这一名称并未因此受累而逐渐流传下来。

    在我们家乡,“汤圆”又称“圆子”。儿时的的记忆中,冬至与圆子是紧紧连在一起的。过冬至就要吃圆子,吃圆子就是过冬至。每到冬至前一天,母亲就张罗着做圆子。因为家境贫困、原料贫乏的缘故,母亲做的圆子一般是实心的、偶尔是包糖的,而不似其他殷实人家一样包含各种馅料的。母亲做圆子,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团,放置几小时让它“醒”透。然后把用手揪出一小团湿黏面,轻轻地搓圆,一个光滑发亮的圆子就算做成了。包糖的圆子也很简单,将湿黏面揉压成圆片状,用拇指、食指、中指夹一点儿白糖与面粉混合制成的糖粉,放在黏面片上,再用双手边转边收口最后搓成圆球。做好的圆子,一般放在下洒少许干糯米粉的簸箕上。冬至的早晨,天刚一亮,母亲便起床放水、生火、煮汤圆,按照“滚水下,文火煮”的要诀,大火水开后,母亲才把圆子慢慢放入锅内,随即用汤勺将圆子轻轻推开,朝同一方向慢慢搅动,旋转几圈,圆子浮起后改用小火慢煮,圆子再次下沉后关火、起锅。母亲说,这样煮的圆子里外皆熟,不会夹生。终于可以吃圆子了,热气腾腾的圆子,圆润剔透、芳香扑鼻,一口咬下去,软烫滑糯、口舌生香,沁入心脾。即使现在想起来,我仍要忍不住咂咂嘴巴、咽咽口水,回味母亲圆子的无穷味道,回想儿时冬至的快乐时光。

    冬至来了,汤圆吃了。但儿时的圆子在哪里?天堂里的母亲又在哪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