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红叶的情结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那部《等到满山红叶时》的电影,影片中男女主人公那悲欢离合的故事、纯真凄美的爱情和为平凡工作而献身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那重峦叠嶂的川江美景、漫山遍野的三峡红叶和《满山红叶似彩霞》的优美插曲常常感染着我,以至于我从那时起就对红叶产生了一种难以割舍、挥之不去的情愫,并至今记得影片插曲那情真意切、旋律悠扬的词曲和那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丹枫画卷。
80年代末定居南京后不久,听说栖霞山的红叶甚是有名,曾在一个秋日与爱人慕名前往观赏。但不知是时间不适还是那时枫树稀少的缘故,那次的栖霞之行确实令人扫兴:栖霞寺秋风瑟瑟、游人稀疏,一副破败凄凉的样子;登上山顶,远望江天一色、云蒸霞蔚,近处秋黄一片、不见红叶;经人点拨转往红叶谷,方见三三两两的路边枫树和黄红相间的片片枫叶。也许是真的有些失望,自那之后的二十多年,我再未前往栖霞山看过红叶,但内心深处的那份红叶情结依然如故,尤其是在唱起“满山红叶似彩霞,彩霞年年映三峡……”的时候。
上月末的一个中午,女儿突然提议去栖霞山看红叶,久违栖霞红叶的我当即决定举家开车前往。从二桥高速转往栖霞大道,一路车辆如梳,轻松前行。谁知在拐向栖霞镇的小路上,游人如潮、车辆如鲫、交通堵塞,眼看天色不早,只得路边停车、步行前往。来到山前,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489年)的栖霞寺早已修葺完毕,上书“栖霞禅寺”的牌楼高大威严,彰显着中国四大丛林名刹和江南佛教“三论宗”发源地的宏大气派。
踏入北门,绿草青青,林深叶茂,周围的空气立刻变得清新,与山外浑浊的雾霾犹如天壤之别。顺着小路,不一会来到栖霞第一景观——明镜湖。清乾隆年间兴建的明镜湖位于栖霞寺西侧,湖前立有乾隆御题诗碑,上刻乾隆六次下江南、五次驻栖霞亲自题写的《第一金陵明秀山》诗一首。湖心矗立一座汉白玉的观音菩萨石雕,观音菩萨站在朝天吼背上,垂看湖面,神态安详。石雕后面建有六角湖心亭,一座半弧形的九曲桥将湖心亭与两岸连接,象是架在湖面上的一道彩虹,湖水清如明净,因此得名“彩虹明镜”。明镜湖岸边栽满品种为枫香和鸡爪樾的枫树,火红的枫叶在青山绿水之间,犹如初冬夕阳下一抹耀目绚烂的彩霞,又好象悬挂在明镜湖上一轮暗香浮动的彩虹,斜阳铁血,枫叶流丹,恰如著名史学家朱偰《栖霞红叶》所赞曰的:“萧森秋色斗清妍,锦绣重重万壑连。已染青山霜降后,更添黄叶立冬前。似酡似醉佳人色,如火如荼夕照天。红剪一林巫峡杳,烟深千里楚江边。”
沿着栖霞古寺茶楼外山坡的石板路蜿蜒向上,穿过被密密枫树林紧紧包裹着的月牙池、明征君碑、叠浪岩、德云庵,爬上数十米高的“枫岭”,著名的桃花扇亭和美丽的桃花坞近在在眼前。走进秋日夕阳下的桃花坞,如同走进一幅波澜壮阔、绚烂多姿的红叶画卷,又像走进一个浓墨重彩、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那经风染霜的高大枫香,一株株、一片片,如堆堆篝火、似团团云霞,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红黄相间、红绿相衬,红浪起伏、红叶飘舞,在温和斑斓的斜阳掩映下,绽放着各自的美妙和情趣,为肃杀的冬日挽住了秋天的温暖和祥和,给初冬的萧瑟平添了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那如火似丹的枫栌红叶,叶片娇嫩,叶脉清晰,在低温的作用下红得紫如铁血、红得晶莹剔透、红得酣畅淋漓,在阳光的照射下艳得灼灼生辉、艳得恣意洒脱、艳得晚霞漫天,宛如刚出浴的少女披着红色的面纱,那么纯洁、那么无邪、那么娇媚,那么华贵。如艺术唯美,如诗歌动人,如飞仙化羽。真可谓“万树霜枫赤似霞,三峰高处夕阳斜。摄山秋色年年好,惹得人称二月花。”
叶片虽小,片片深情。面对这红遍山野,丹映长空的壮丽美景,我的心完全被震慑和感染,并滋生出深深的感慨和无尽的爱恋。我喜欢红叶,喜欢她通体透红、光芒四溢的颜色,即使已经面临生命的终结,也要惹人勾魂摄魄,令人刻骨铭心。我喜欢红叶,喜欢她坚强灿烂的微笑,即使在萧瑟肃杀的寒风中飘摇,也要陪衬山影的苍茫、主宰生命的本色,把美丽留给人间。我喜欢红叶,喜欢她从容淡定、恬静淡泊的品格,即使生在晚秋初冬、经历风吹霜打,也要体现自然、沉淀深沉,彰现淡然沉静的大气之美。我喜欢红叶,喜欢她寓意了一个纯真凄美、忠贞不渝的爱情,即使苦苦相思、生离死别,也要生死相许、矢志不移。我喜欢红叶,喜欢她壮志未酬、慷慨飘零的精神,即使落英满地、化为泥土,也要孕育春的希望,将有限的生命化为永恒。我喜欢红叶,喜欢她的美丽绚烂,喜欢她的深刻内涵,喜欢她的从容淡定,喜欢她的无私奉献,喜欢她坚贞与执着的性格,喜欢她壮美和热烈的生命。
太阳落山,我们踏上归途。虽然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未能登上望江亭一览江天一色的栖霞全景、前往红叶谷故地重览旖旎多姿的山谷红叶、再到千佛岩欣赏姿态各异、造型精美的佛龛石像,但我仍然欣慰和满足。因为这次的栖霞之行,一举化解和实现了多年来我对栖霞红叶的美好情结,明白并感受到了栖霞红叶原来也与电影《等到满山红叶时》中山峡红叶一样,红艳似火、灿烂如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