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过年往事(十八):洗澡过年

(2013-02-19 10:50:28)

    梁实秋先生曾说:“中国人一向是把洗澡当做一件大事来做。自古就有沐浴而朝,斋戒沐浴以祀上帝的说法。”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就已出现沐浴器具,祀神祭祖之前都要沐浴净身以示虔诚,沐浴礼仪逐渐形成定制。秦汉时期,沐浴礼仪愈加完备,诸侯百官朝见天子,必先洗头洗澡方能临朝见觐,东汉许慎还在《说文解字》中将洗澡进行详尽细分:“沐,濯发也;浴,洒身也;洗,洒足也;澡,洒手也。”大唐盛世,朝廷甚至出现专司皇家汤池礼仪的“温泉监”一职,著名的华清池就是玄宗贵妃杨玉环净身洗浴的温泉,“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那真是奢华极致的宫廷洗浴。洗浴深入社会生活则是城市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林立的商铺中就有一家浴堂,苏轼则在公共澡堂沐浴后写下《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的词句。洗浴在民间也早已形成习俗,《礼记》中对此曾有很多相关的记载,初生婴儿要“洗三”,魂归西天要“洁身”,四月初八要“浴佛”,端午节时要“洗身”,腊月过年要“洗澡”。

    在我们乡下,洗澡也是件大事。而过年洗澡,更是件大事,大到几乎当作一种盛大的民俗礼仪。这倒不是乡下人平时偷懒不肯洗澡,实在是因为条件所限和经济所迫,使得每年深秋以后的乡下人难得有机会洗澡,即使大富人家、即使污秽难耐,也是如此。因此,每年腊月,掸完尘、蒸过点心后的乡下人,便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或骑车、或走路,扶老携幼地涌向平时只有城里人才会享用的县城公共澡堂。一时间,通向县城唯一公共澡堂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提着大包小包的男女老少,到处都是欢声笑语的偏远乡民,摩肩接踵的排队队伍顺着小巷绵延几百米,狭窄的小巷挤满了一张张热切的面孔。好不容易排到澡堂门口的人们,立刻呼叫着跑进澡堂,好像中了什么大奖一样的兴奋、快乐。

    县城的澡堂很简朴,主要分换衣区和洗浴区两部分。换衣区是一排排木制躺椅,躺椅下方是存放内衣内裤的箱子,上方是悬挂外衣外裤的绳索,因洗澡的人实在太多,每把躺椅上都放着远不是一个人的臃肿衣服。洗浴区有大小两个浴池,大浴池水温不高、适合一般人洗浴,小池子水温偏高、适合皮厚皮糙的老年人浸泡。澡堂里,蒸气氤氲、热气腾腾、人声鼎沸、人满为患,人们赤身裸体、奇形百态,有人愉悦地唱着悠扬的歌曲,有人大声地杂侃着天下的大事,有人陶醉在搓身捶背的声中,有人享受着按摩修脚的惬意,小孩们池内池外尽情地戏耍,跑堂的端着水烟不时地高声喊叫,那长长的余音在澡堂里久久地萦绕。人们轻轻松松地沐浴、痛痛快快地洗澡,洗去一身的尘埃,洗去一时的霉运,洗去一年的劳累,洗去一切的烦恼,换个新的气象,迎接新年的来到。

    如今,人们的洗澡条件改善了,过年也不一定非到公共澡堂不可。但每年大年三十,我仍会执着地到外面的澡堂里痛痛快快、轻轻松松地洗上一把每年仅有的一次“公共澡”。“有钱没钱,洗澡过年”,这是乡下人的俗语,乡下人的传统,也是我难以忘怀的乡土情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