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古代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大血盆。每逢除夕晚上,“年”跑入村庄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正月初一早上,“年”饱食而去,人们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拜年”习俗由此而来。
拜年,始于周朝、盛于汉朝、固定于唐宋,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也是春节一项重要的礼仪活动。拜年,原本是晚辈为长者拜贺新年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拜年的内容已由“拜年”变为“贺年”,对象也由长辈演化为长辈、同辈、甚至晚辈。古往今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通过拜年这一特殊交际方式,表达相互间对新年的祝贺与祝福,以增进友谊、联络感情、展示各自的礼仪修养。
我们老家虽处贫瘠的乡下,但春节拜年之礼仪和风气一点儿也不弱于别的地方。“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这是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对春节拜年场景的描写,也是我对家乡春节拜年的最早记忆。
每逢大年初一,孩子们便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新鞋、新帽,大家先向祖宗牌位敬香磕头,后向爷爷、奶奶、父母磕头拜年。吃过早饭后,在家长的带领下,孩子们纷纷出门并像滚雪球一般迅速形成一支数十人甚至上百人的串访式的拜年队伍。拜年队伍由南向北、由远而近,一路浩荡、一路笑语,挨家挨户、逐次拜年。每到一户人家门口,领头的人便抱拳高喊“新年好”,其他人则立刻拱手附和“拜年了”。主家对这波全年365天最集中上门、数量最多的客人可不敢怠慢,主人赶忙满脸堆笑地递上早已备好的烟、花生、糖果等,其他人则连声招呼大家进屋就坐。大家或站或坐地说上几句吉利话,彼此问一问老人、孩子身体之类的情况后,旋即离开赶往下一家,而主人家的人也尾随着加入拜年队伍。如此蔚为壮观而又行动迅速的串访式拜年活动一般在上午十点半左右结束,而血亲、邻里之间的深度拜年活动接着兴起。孩子们在父母带领下,先到宗亲长辈家拜年,一般要行跪拜礼并接受长辈红包;接着到师长家拜年,一般要说“给老师磕头了”;后到邻居家拜年,一般要行抱拳作揖礼。每到一家,主家都会让座、点烟、敬茶、上糖果,以礼相待。大家围坐一起,互贺新年、互祝健康,在“过年好”的道贺声中,在谈笑甚欢的热烈气氛中,在五谷丰登的憧憬中,增进亲人间的亲情、拉近师生间的感情,促进邻里间的乡情,真是印证了“以联年谊、以敦乡情”的拜年古语。
如今,我已多年未在家乡过年。据说,家乡的春节拜年礼节和风气仍很旺盛,只是可惜不会持续多久。因为家乡的耕地已于去年被当地政府辟为工业区,单家独户的自然村落和零星散落的村民农舍也已被一座座工厂分割并要在今年全部拆迁。被赶进城、赶上楼、赶做城里人的乡民,往昔人潮涌动、蔚为壮观的串访式拜年场景,恐怕也要成为他们美好的记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