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神,是道教的俗神,是中国民间普遍供奉的善神之一。每逢新年,家家户户悬挂财神像,希冀财神保佑以求大吉大利。
财神的起源颇难考究,各地所祭祀的财神也因地而异,一般以赵公明为“正财神”,以刘海为“文财神”,以关羽为“武财神”。相传财神赵公明系长安周至县赵代村人,最早为《真诰》中五方诸神之一,后在道教神话中成为张陵修炼仙丹的守护神,玉皇大帝授以正一玄坛元帅,成为掌赏罚诉讼、保病禳灾之神,买卖求财,使之宜利,故被民间视为财神,又称赵公元帅、赵玄坛。因为其像黑面浓须,头戴铁冠,手执铁鞭,身跨黑虎,故又称黑虎玄坛。财神为五路神,东西南北中,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民间过年有许多节规和禁忌,如不能做新饭、不能出门、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扫地洒水、商店不能开门等等。但到了初五,上述禁忌都打破,可以“捏五”包饺子、扫地倒垃圾、出门回娘家,商店也能开市大吉,所以民间对 正月初五又有“破五”之称。为了迎合人们新春“破五”对新的生活、新的生意、新的未来等的美好愿望,古人便将财神的生日定为正月初五,并在财神生日到来的时候举办形式多样的“迎财神”活动。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
“迎财神”的习俗,盛行于明清民国,迄今犹流传民间。每逢正月初五财神日,城乡到处鞭炮声,家家户户迎财神。希图开市大吉的商家非常敬重敬财神,从初四晚起,各店号大门即张贴财神像,店主沐浴更衣、彻夜不眠,并备三牲祭礼(猪头、雄鸡、花鱼,俗称“六只眼”),半夜即起身祭祀、焚香、放鞭炮,抢敬“头香”、“抢财神”。天亮后,各个店铺继续放鞭鸣炮,在招幌上挂红布,庆祝开市大吉,共喝财神酒。有心计者沿街出售用线穿脊的大鲤鱼,因鲤为利的谐音,这种被称为“元宝鱼”、“活元宝”鲤鱼,引得各店铺争购,并贴上红纸、挂在房梁,寓意“招财进宝”。乡下大户人家也很重视财神的生日,他们往往会在八仙桌的正前方点上一对红色的大蜡烛,上面挂着一对亮闪闪的“金元宝”,正面供着的是财神像,桌子上摆放鲜活的大鲤鱼,加上煮好的猪头和公鸡,再摆上财神糕、吉利糕、酥糖、状元糕,桌子两边各摆着一排盛满黄酒的盅子和一大把筷子,桌角还用竹竿绑着一条活鲤鱼,表示年年有余,最后焚香、跪拜、放鞭炮。以种地为生的普通农家明知难以大富大贵、大吉大利,但也希望财神光顾,他们会贴上财神像、敬上几柱香、放上几条鞭,祈求财神光临改变他们的穷苦命运。贫民乞丐也想当财神,他们三五结伙,戴起面具,扮成财神,挨家挨户“送财神”也叫“跳财神”,主人例须当场送上钱币或糕点等酬谢,否则便在你家门口或店铺前闹个不停,徒惹围观者哂笑,倒不如破费一点,快把这班
“活财神”送走完事。
正月初五财神日,炎凉百态人生见。穷光蛋扮“活财神”,“抢财神”变“送财神”,这种充满讽刺意味的街头闹剧,虽透露出人们在财神、金钱面前的种种无助和无奈,但也为稀里糊涂迎财神习俗增添了额外情趣和笑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