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汕头过年

(2023-02-17 15:40:34)
标签:

兔年

汕头

美食

崎碌炮台

英歌舞

分类: 生活杂记

    一转眼兔年正月就快要过完了。今年过春节的方式不同往年,自然感受别样。

    今年春节我们是在汕头过的。女婿的老家在汕头,亲家虎年岁末在汕头老家乔迁新居,他们发出邀请,我们欣然前往。一来表示祝贺,同时也可以体验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这是我们第三次汕头之行。第一次是到汕头出席女儿女婿的婚礼,前后只有三天。那次亲家在百忙之中抽空陪我们参观了汕头大学校园,并专程去品尝了一家传统的汕头煲仔饭.虽然只是街头的普通小吃店,但那钵腊味煲仔饭特有的美味深深地留在了记忆中,尤其是煲底的锅巴,色泽金黄,又焦又脆,至今回想起来依然唇齿留香。第二次是三年前的春节,为了让除夕夜值班的女儿能与孩子团聚,老四大年初一驱车冒雨送她到汕头。因为突发疫情,大街上冷冷清清的看不到几个人影,初二一大早我们就返回了深圳。这次在汕头,前后五天,天天品美食,观美景,过了一个轻松的春节。

    汕头的春节氛围特别浓厚,大街上人来人往,欢声笑语,热热闹闹。特别是到了晚上,到处张灯结彩,烟花飞舞,呈现出“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景象。从除夕夜开始,到我们离开汕头的前一天(初二)晚上,此起彼伏的烟花爆竹声不绝于耳,让人无法入睡。不到十七个月龄的小外孙,第一次见识烟花爆竹,兴奋得无法言表。每当烟花绽放时,他便站在窗前张大小嘴,发出“哇!哇!”的惊叹声。

    大年初一的晚上,我们乘出租车外出,四处绽放的烟花爆竹,使城区空气变得雾蒙蒙一片。年轻的出租车司机一边报怨道路能见度太低,一边向我们八卦:前些年我们这里是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今年放开了。据说烟花爆竹燃放时产生的硫磺,可以有效杀死病毒,这可能是今年允许燃放烟花爆竹的主要原因。呵呵。

    来到汕头,一个不能不说的话题,就是品尝美食。有人说,在汕头,可以从早吃到晚,也无法品尝完各种小吃。此话有点过于夸张,但汕头的小吃确实丰富多样。春节期间,我们品尝了多种很有特色的美食和小吃,如:卤鹅,蚝烙(配橄榄猪肺汤),煲仔饭(这次选的是豆豉排骨饭),炒粿条(配苦瓜瘦肉汤),肠粉,浞肉(配干面),糖葱薄饼,绿豆饼,姜薯糖水,菜头丸(取其“财”意),炸虾丸,牛肉火锅等。这些美食中,最合我口味的是炸虾丸和姜薯糖水。

    炸虾丸的作法并不是很复杂:先将虾仁剁成茸,剁碎的马蹄放入虾茸里,再加上肉末、蛋清、生粉和盐,顺时针搅拌后挤成丸子,小火炸至金黄即可出锅。炸好的虾丸看上去色彩明亮,吃起来外酥里嫩,美味诱人,是潮汕人重要节日时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佳肴。

    姜薯糖水是潮汕地区一道传统小吃。姜薯是潮汕地区独有的一种薯类,看上去有点类似于迷你版的山药,形状有点像姜。

    姜薯糖水的制作也很简单:先将姜薯洗干净,去皮后,用当地特制的一种刨子刨成薄片,放在冷水中浸泡( 防止变色);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煮沸后放入姜薯片,并用勺子持续搅拌,待姜薯片微微卷起,再加入适量的冰糖或白糖,一道姜薯糖水就可以食用了。这款甜品入口粘稠,柔滑爽脆,有一种姜薯独有的清香,这只是姜薯糖水最基本的做法。姜薯糖水的种类有很多,亲家母今年做的姜薯糖水就加了番薯做的小汤元,白白的姜薯片,夹杂着黄红的小汤元上下沉浮,看上去就让人心情愉悦。

    在潮汕人看来,这碗糖水象征着甜蜜、美满、吉祥和幸福。据说还能润肺健脾养胃,极受当地人的喜爱。除夕夜和大年初一,许多人家还保留着吃姜薯糖水的习俗。

    汕头的旅游景点有很多,担心春节期间游客密集,我们只看了扬枝寺、石炮台公园和汕头小公园。

    位于海门的扬枝寺,是一处面对大海的景区。那天到达扬枝寺时,天色阴沉,游兴大受影响。短暂停留后就匆匆离开了。倘若天气晴朗,扬枝寺景色应该是不错的。

    石炮台公园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这里有著名的崎碌炮台。崎碌炮台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建,清光绪五年(1879)竣工,耗资8万余银元。整座炮台占地面积19607平方米,为环圆状形墙体的城堡,城堡面积10568平方米,墙体及台面跑道用贝灰和糯米浆混合夯筑,炮台底层坑道与十字交叉拱窟窿全部用非风化花岗岩规格石砌筑,台面跑道固若平地,垛口炮位均铺上花岗岩石条,石缝严密,砌筑坚固,俗称为石炮台。

汕头过年
炮台外面环绕的护城河

汕头过年
炮台台面跑道

汕头过年
炮台底层坑道

    崎碌炮台是现今中国独立体规模最在,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处清代军事设施,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座屹立于内海湾边的崎碌炮台,仿佛一扇历史的窗口,展示出沧海桑田的百年变迁。崎碌炮台,值得一游。

    在网红打卡地汕头小公园,郑正秋 蔡楚生电影博物馆吸引了不少游人。博物馆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重点展现了早期潮汕籍电影人对中国电影事业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中国电影之父,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首部故事片的郑正秋,汕头市潮阳人。主要作品有《难夫难妻》、《孤儿救祖记》、《火烧经莲寺》、《姊妹花》等;中国电影先驱,为中国影坛赢得首个国际大奖的蔡楚生,汕头市潮阳人。主要作品有《共赴国难》、《渔光曲》、《王老五》、《一江春水向东流》、《南海潮》等;新中国电影教育奠基人,创办新中国首座电影学院的陈波儿,潮洲市人。曾主演影片《青春战》、《桃李劫》、《生死同心》、《八百壮士》等。博物馆以丰富的内容和详实的文物史料,有助游客对上世纪初潮汕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底蕴的了解和认识。

    在汕头过年感触最深的是,潮汕人传统文化习俗保留得比较完整。行走在老城区,时常可见雕饰精致、鎏金溢彩、建筑风格独特的祠堂。既便是晚上,有的祠堂内依然灯火通明,香火正旺。许多新建小区的僻静处,也都置放有两米多高的塔形铁炉,专供小区业主祭祀烧冥钱。普通潮汕人家里,家家设有供台。除夕之夜,还会另设供桌,摆上供品,点燃三炷香,叩拜祖先,祈福保平安。

汕头过年
供台   

    年三十的傍晚,亲家和女婿提着早已准备好的各种祭品(鸡、鱼、肉、水果、各种点心等),要到二弟家祭拜去世的父母;大年初一的早晨,亲家和女婿再次提上祭品去二弟家,并带上了哆哆和来来一同前往。

    潮汕人十分注重亲人间的情感维系。亲家说,他祖父祖母的牌位已经进了家族的祠堂,按照风俗,祠堂安排有专人常年祭供。父母去世多年,他们将父母的牌位一直供奉在二弟家。亲家兄弟姐妹六人,他和三个弟弟外出工作生活多年,但在老家都有各自的居所,每逢重要节气,兄弟四个都会回来祭拜父母。亲家说,“如果父母的牌位进了祠堂,兄弟之间的联系少了,这个大家庭就会慢慢散了”。

    亲家是家里的老大,初一的晚上,兄弟姐妹们相约带上晚辈,都来给大哥大嫂拜年,老少三代人聚在一起聊聊天、玩玩纸牌,欢声笑语中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此次汕头之行的遗憾,是错过了观看英歌舞。正月初四有一场英歌舞的表演,可我们返程的时间定在正月初三。期待有机会能现场欣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阳英歌舞。

                                                                                                               2023.2.1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候鸟
后一篇:阳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