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迷妹们对鲜肉男团的痴恋已无可救药

(2016-05-16 20:42:31)
标签:

杂谈

为什么迷妹们对鲜肉男团的痴恋已无可救药

男子组合的狂潮始于1963年10月13日的伦敦帕拉斯剧院外。 The Beatles 在狂热粉丝的包围下连场馆都进不去,迷妹们尖叫、哭号,试图冲破安保围到他们的车边。

黑白照片给这些场面赋予了标志性意义:四个来自利物浦的年轻小伙子使女性的稳重得体荡然无存。只要听到 “披头士狂热(Beatlemania)” 这个词,你马上会联想到那些叫得歇斯底里的女粉丝们。在听到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唱起 “She loves you, yeah, yeah, yeah” 之前,她们大概不知道喉咙还可以用来尖叫。

这让男人们紧张了起来。1963年保罗·约翰逊(Paul Johnson)在《新政治家周刊》上写道: “那些围在披头士身边的女孩,鬼哭狼嚎着,脸上写满了空洞,她们是这一代的不幸,代表着愚蠢、懒惰和失败……” 这些粉丝干得漂亮。她们乐在其中,也由此衍生出了男子组合的神圣路线:四个留着非主流发型的年轻人在一起玩音乐。

http://img.vice.cn/contentimage/26160/1463321351pic-001.jpg

从 The Beatles 到 One Direction ,一代又一代的乐队和舞蹈组合不知俘获了多少少女心。图为 One Direction 乐队,成员包括奈尔·霍兰(Niall Horan)、哈里·斯泰尔斯(Harry Styles)、路易·汤姆林森(Louis Tomlinson)、连恩·佩恩(Liam Payne)、泽恩·马利克(Zayn Malik ,已离队)。图片来自维基共享资源(Wikimedia Commons)。

Beatles Welcome Home (1964)

粉丝狂热的起源

如今,你大概会在5 Seconds of Summer 的演唱会上,从某个抱怨女儿的老爸口中听到 “歇斯底里” 这个词。但事实上,女人们已经被所谓的 “歇斯底里” 困扰了几个世纪。柏拉图认为,女人的子宫会蔓延其全身,缠住内脏,使她们眩晕、烦躁、食欲不振、睡眠障碍、精神紧张,甚至产生性欲。19世纪,医生认为患上 “歇斯底里症” 的女人是因为无法高潮,因此变得情绪化、易怒易疲倦。

随着现代医学逐渐取代陈旧的性别偏见, “歇斯底里” 一词已经正式从病理学中抹去,但这个词还是带有性别歧视的味道。当男记者称那些在酒店前等待哈里·斯泰尔斯的迷妹为 “歇斯底里” 时,他就在宣扬柏拉图鄙视女性欲望的那一套思想。而实际上,对一个偶像远远地抱有幻想,是一种探索自己性观念的好办法。这只是我们为偶像尖叫的原因之一

大家一起尖叫

亚特兰大有个人在收集人的尖叫声。心理学家 哈诺德·古佐尔 (Harold Gouzoles)已花了数十年研究猴子的尖叫,现在他还从 Youtube 上收集人的尖叫,并且让其他人辨别这些声音发出的原因。是因为害怕、痛苦、高兴还是愤怒?或者那是贾斯汀·比伯(Justin Bieber)?

不管尖叫声后的动机是什么,他说 “在人类进化史中,发出尖叫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这对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 所以, One Direction 演唱会上那些震耳欲聋的尖叫声,实际上是人的一种生存本能?

http://img.vice.cn/contentimage/26161/1463321353pic-002.jpg

图片拍摄者为丹尼拜伦(DanieeBailon),来自 维基共享资源 

正是如此。一群人尖叫就像树上的猴子叫一样,意在表明一种群体归属感。这种归属可以来自是猴群,也可以是属于流行乐或者足球。人类本能地知道,要想生存,必须抱团。粉丝群体的核心精神就在于此:和一群人一起尖叫,就意味着你是这个团体的一员。这是人的本性。

社会学教授米歇尔·简宁斯(Michelle Jennings)在接受 《华盛顿邮报》 采访时说,粉丝们的尖叫  “同时体现了集体身份认同和个人身份认同,当你和众多球迷一起给球队助威、向某个政客发出嘘声,或是在教堂大喊着 ‘阿门’ 的时候,你就在用你的身体和声音表明自己是属于一个大集体的,拥有共同身份。”

只要你经历过青春期,或者在办公室上班、拥有一个家庭,和人打过交道,你就知道归属感是多么重要。披头士、比伯、One Direction 乐队的粉丝同样是因为这个理由尖叫。

One Direction fans mob Auckland hotel as band arrives

泽恩走了,后街男孩回来了

当泽恩·马利克2015年退出 One Direction 后,英国有差不多500人申请了 “同情性休假” ,以缓解他们崩溃的情绪,网上也开始出现粉丝发布有 自杀倾向 的话题。当剩下的四名成员在2016年初宣布他们要修整一段时间,暂时不进行活动,几百万粉丝在网上表达了不同程度的 “歇斯底里” 情绪。

这种因为组合解散而引起的悲痛情绪不是第一次出现。1996年,当盖瑞·巴洛(Gary Barlow)宣布罗比·威廉姆斯(Robbie Williams)将会离开 Take That 时,粉丝也陷入了集体恐慌中。在那个气氛压抑的新闻发布会上,巴洛说, “从今天开始, Take That 解散了。” 发布会结束后,撒玛利亚会专门设立了情感热线,以开导那些因此悲痛欲绝的年轻迷妹们。我觉得这种悲痛非常真实,因为追星能使青少年更了解自己。

自1996年那场肥皂剧般的剧情之后, Take That 解散、重组了好几次,毕竟组合也是要吃饭的。 Backstreet Boys 和 New Kids On The Block 在2011年联合办了世界巡回,而就在这周, Westlife 和 Boyzone 宣布要合并为 Boyzlife 。

只要这些中年大叔们还能重组,迷妹们就永远存在。谁要和我约个2036年的 One Direction 加 The Wanted 的演唱会?

  • Written by:Kate Leaver
  • Translated by:冀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