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和几位新媒体创业浪潮中的基层员工聊聊他们生活的改变

(2016-01-22 21:24:31)
标签:

杂谈

我和几位新媒体创业浪潮中的基层员工聊聊他们生活的改变
我和几位新媒体创业浪潮中的基层员工聊聊他们生活的改变 
原文阅读:http://www.vice.cn/read/nothing-changes-in-the-new-media-era

本文来自 “新媒体时代不爱你” 专题。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坐地铁时会经常碰到那种大学生似的姑娘,手里拿着好几包纸巾 —— 纸巾上并没有广告,是单纯送你的礼品;同时姑娘手里还拿着的一张印有二维码的白纸,在人潮汹涌的地铁里用纤弱的声音向来往的人喊着:“您好,能帮忙扫码关注吗?”

第一次看到这个画面还挺震撼的,因为我自己也曾短暂待过两个创业团队,身边很多朋友也在创业:有些一直处在起步阶段,有些则干得不错,甚至拿到了不少投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觉得自己也置身新媒体的创业大潮中。

而 “送纸巾的二维码姑娘” 让我觉得像从梦中惊醒,忍不住感叹在看似充满美好的互联网创业大潮中,为什么还会出现这么原始的工种?这些举着二维码等你扫扫的姑娘,跟十几年前商场门口的那些发放打折信息传单的兼职大学生又有多大区别?在这个似乎能在一夜之间发生 “颠覆性革命” 的时代,这些在 “朝阳产业” 第一线的员工,生活又与之前发生了多大改变?

新媒体产品每天都要带来新东西(至少从数量上看的确如此),进而也促生了一大批做着机械复制粘贴过工作的岗位。我原来待的创业团队有个新媒体编辑 —— 据说她在那儿已经干了两年,但从来不看平台上发布的内容,也不关心文字和图片是什么样;她每天的工作,就是把我们交给她的内容一股脑丢进文本框,改字号字体、按照 word 上的顺序嵌入图片,然后定好时间,准备发布。所以我们开选题会从来不带她参加,跟她除了交稿子什么都不用说。后来她跳槽了,去了另一个给钱更多的团队,但还是干这些事。

另一种经常被提到的变化,就是我们经常说的 “传统工种互联网化”。半年以来,我一直用某个美容 APP 叫到家服务;去年秋天的某一天,我照例约了收藏的那位美容师,然后像往常一样悠哉地跟她闲聊,突然想起前几天看到新闻说他们公司最近融到了 A 轮,就顺嘴问了一句:“我看你们公司最近融到 A 轮了,有没有什么庆祝活动啊?”

美容师疑惑地停了一秒,然后问:“什么轮?我不懂这个。”

我和这个美容师认识半年了。聊天的话题从美容展开,然后就各种跑偏,聊过她初恋,聊过我工作。她跟我吐槽过 APP 服务的坏处,比如公司做打折活动时,她们就得承担一部分优惠;也跟我说过不少 app 服务的好处,比如她原来在一家实体美容院工作,那里经常会有些酒醉的男顾客闯入,吵着嚷着要 “特殊服务” —— 加入美容 APP 后就没了这种情况,而且她随身携带着配有定位功能的设备,如果超出服务时间未能及时和公司反馈情况,公司就会立刻电话询问,以便保证她的安全。

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可改变人的想法也许需要更长时间。“我还是不愿意和老家的人联系,” 这位美容师告诉我。“有时候以前的男同学加了 QQ 和我聊天,听说我是做美容的,还是会用那种语气跟我说:‘哪天你给我也美美呗!’ 挺讨厌的。“

类似的想法不仅仅在服务业的 APP 上出现,那些打造新媒体产品基础的技术开发团队也面临着这样的苦恼。我采访了一个承接网站与 APP 制作团队的程序员,在听他详细解释了开发网站和 APP 的区别、并分析了很多大趋势后,我问他做 APP 开发这几年,奇葩客户是否变得聪明点儿了,他回答说:“没有,现在还是会碰到有人拿着淘宝的 APP 过来,让我们给他 ‘做个一样的’。没办法,客户永远都一样。”

听了这句话,我又想到了共事过的那位新媒体编辑,未来她也许就是 “资深新媒体编辑”、“新媒体总监”;也许有一天,她也会拿着一笔钱,来找这个团队做 APP 研发,而情况也许正是他说的那样:“喏,给我做个跟微信一模一样的。”

嘲讽新媒体时代的确很容易,正像我们对待任何一个新的时代一样;但我依然觉得,并不是每个工作在第一线的员工都在 “新瓶装老酒”,一定有人还是被这个充满正能量的鸡血时代扎了几针后,会有些不一样的感悟。

前两天打车出门,拉我的司机车上装了三个打车 APP;和美容师一样,他也在和我各种闲聊:聊什么样单子 “不值”,聊什么样单子 “太累”;我听他聊他岳父种罂粟,聊他拉其中一个 APP 的客人时就按规定免费提供矿泉水,拉另外两个时就10块钱一瓶卖给客人。

目前听上去,似乎跟一个传统的出租车司机没什么区别。最后他问我:“你知道吗?前几天有个打车 APP 的王牌司机死了,就死在车里,过劳死,据说死前每月能拉两万的活 —— 你说这人怎么就不知足呢?” 他顿了顿继续说。”今天再拉完你这一单,我就15单了就收摊喽(我打车用的这个 APP 奖励每天拉够15单的司机150元)。”

也许在工时上,他和那些每天醒来就欠200块钱的出租车司机没什么区别,但做专车司机的确实现了他从办公室工作辞职的目标:自由。

除了自由,单单是对 “改变传统” 的渴望也能感染到很多人,甚至不是真正参与到新媒体创业里的人。前几天,我认识了一个创业咖啡厅的服务员,她工作的地方聚集了不少大江南北来的年轻创业者,看着氛围 非常唬人。在被我问到这里的客人和其他咖啡店有什么不同时,她非常坚定地回答我说:“他们都是有想法、能改变命运的年轻人,想颠覆传统、改变世界。”

而说到听别人聊创业的感受时,她变得非常谦虚,说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很多都理解不了,但咖啡馆里 “从不缺少有激情、有想法的有志青年”。尽管在听很多人聊项目的时候,她心里也觉得很多听上去太不靠谱,但她同时 “希望每一个有梦想的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改变世界也好,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也好”,因为人如果没有梦想,“就是行尸走肉” 了。

不得不说,尽管我也常常认为新媒体创业者不自量力、想法荒唐,但这几句话的确让人有点心动 —— 至少在那么一刻,我觉得那些打了鸡血、寻找风投的人似乎有点可爱了。

也许那个在地铁里发纸巾的姑娘也在这么想,但我更愿意相信她没想那么多:就像前几年丧心病狂的房地产热潮一样,新媒体时代也许终有一天会冷静下来,而泡沫可能是我们必须承受的代价;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无论你是骗子还是梦想者,都再也过不上 “以前的生活了”。

文章头图来源:Flickr 用户 Walter Lim

作者:陈子超

  VICE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使用。


我和几位新媒体创业浪潮中的基层员工聊聊他们生活的改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