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平山堂、谷林堂、欧阳文忠公祠

标签:
旅游原创摄影扬州平山堂、谷林堂欧阳文忠公祠 |
分类: 庙观祠寺 |
平山堂,位于扬州大明寺大雄宝殿西侧的“仙人旧馆”内,为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扬州任太守时始建。堂为敞口厅,面阔五间。堂前有石砌平台,名为行春台。台前围以栏杆,栏下为一深池,池内修竹千竿。凭栏远眺,“江南诸山,拱揖槛前,若可攀跻,名曰‘平山堂’。”
宋代叶梦得《避暑录话》中记载,作者去平山堂游览时,遇寺中一个80几岁,当时见过欧阳修的老僧,交谈中得知平山堂当时的盛况:“欧阳文忠公在扬州作平山堂,壮丽为淮南第一。堂据蜀冈,下临江南数百里,真、润、金陵三州隐隐若可见。公每暑时,辄凌晨携客往游,遣人走邵伯取荷花千余朵,插百许盆。盆与客相间,遇酒行即遣妓取一花传客,依次摘其叶,尽处则饮酒,往往侵夜载月而归。余绍圣初,始登第,尝以六、七月馆于此堂,去几月只岁大暑,环堂左右,老木参天,后有竹千余竿,大如椽,不复见日色。苏子瞻诗所为“稚节可专车”是也。寺有一僧,年八十余,及见公,犹能道公时事甚详。近年几四十余年,念之犹在目。今余小池植莲,虽不多,来岁花开,当与山中一二客修此故事。”
1:下图:大明寺景区售票处和入口。
2:下图:大明寺景区游览地图。
3:下图:经过鹤冢、鹤池,紧贴大明寺围墙,有条路径是上平山堂,银杏树下方门便是入口。
4:下图:上山梯级。
5:下图:回望入口。
6:下图:站在平山堂前的行春台向南望,下面围墙假山处是鹤池。
7:下图:平山堂位于大明寺西侧的“仙人旧馆”内,由平山堂、谷林堂、欧阳祠三部分构成,由南至北依次排列。初建于宋庆历八年(1048),时欧阳修任扬州知州,始建平山堂。
8:下图: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9:
10:下图:平山堂现存建筑为同治九年(1870)方浚颐重建。民国4年(1915),运使姚煜重修,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1953年、1979年、1997年进行了大修。
11:下图:平山堂门上匾额“放开眼界”是清代彭玉麟题。
12:下图:
13:下图:平山堂廊柱楹联,上联:“过江诸山,到此堂下;”下联:“太守之宴,与众宾欢。”上款:伊墨卿先生旧联(伊秉绶,号墨卿)。下款:光绪戊寅秋日黔南袁韡重书。书写者袁韡,网上查不到此公生平资料。
15:
16;下图:堂上匾额“平山堂”是同治九年(1870)盐运使方濬颐重建时题写。
17:下图:“平山堂”,前款:同治壬申孟夏之月。后书:定远方濬颐。
18:下图:堂内柱联,上联“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下联“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落款:朱公纯撰。庚申春日尉天池书。
朱公纯,生平不详,在光绪十六年(1890年),时任江苏沛县知县。
19:下图:尉天池,生于1936年4月,安徽省砀山县人。先后师承沈子善、林散之先生。书学篆、隶、草、楷、行诸体,尤擅行草,书风苍劲浑厚,潇洒豪放,秀逸清奇。书作曾多次参加全国书展和对外交流展。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20:下图:在“平山堂”额左侧匾额是“坐花载月”, 为陇右***题,并有跋文。其跋曰:“平山堂为江南名胜。宋庆历中欧阳永叔守扬州时,筑堂于蜀冈,因此得名。岁己巳偶游江都,登此堂,凭栏远眺,江南诸山齐在眼底,月挂树颠,花迎四座,洵登临之大观也。因取欧阳公遣人折荷行酒载月故事,敬书数字,以志游踪。”落款:陇右***题。
21:下图:
22:下图:在“平山堂”额右侧匾额是“风流宛在”,为清光绪元年两江总督新宁刘坤一题写,并有跋文。其跋曰:“宋开禧间,平山堂圮,吏部阎苍舒以诗赠知扬州郭倪,有‘欧仙苏仙不可作,江南江北无风流’之句,盖讥之也。今子箴都转重修是堂,可以继美欧苏矣!喜而志之。”落款:光绪初元孟夏署两江总督新宁刘坤一题。“书法家笔下无错字”这句话在此显现了,“风流宛在”的“流”字少了一点,“在”字多了一点,意思是想让欧公的事迹、品格、流到现在。
平山堂北的谷林堂建于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年),系苏东坡由颍州徒知扬州时,为纪念他的老师欧阳修而建,取东坡"深谷下窃宛,高林合扶疏"诗句中的"谷林"两字为堂名。堂内悬有槛联和书画等作品,环境十分清幽。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元丰三年(1080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东坡七集》《东坡词》《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24:下图:平山堂背后,走廊上匾额“远山来与此堂平”为清光绪丙子(1876)秋林肇元题。
25:下图:“远山来与此堂平”前款:光绪丙子秋。后书:林肇元。
26:下图:这条走廊是连通平山堂和谷林堂的。
27:下图:谷林堂。
28:下图:谷林堂厅堂。
29:下图:厅堂上匾额“谷林堂”为扬州浅刻名家黄汉侯集自东坡法贴。
30:下图:黄汉侯(1902—1976),字良伟,扬州人,生于盐业之家,其父黄敬之,爱好书画金石,与书画家陈锡蕃、儒医耿耀庭素有交往。黄汉候爱好书画,尤喜牙刻,17岁拜耿耀庭为师,学习刻字。他先用毛笔临写各家字贴,后用铁笔临摹各家法书,历经寒署,习艺不辍,技艺日精。而立之年,黄汉候专攻晋唐以来各家法书,能得其神髓,开创了扬州牙刻缩临技术。在方寸牙板上刻4000余字,放大观之,韵味不输真迹。1932年,黄汉候在上海举办展览,受到广泛赞誉。解放后,黄汉候被安排到扬州博物馆,并任扬州市文管会委员,省书法印章协会委员,工作之余,仍以微刻艺术抒怀遣兴,作品益臻完美。黄汉候的微刻作品被郭沫若誉为“银钩铁划,玉振金声”。
31:下图:堂中挂有“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对联,上下落款看不清楚。对联取自苏东坡《谷林堂》诗前两句。
欧阳祠又名欧阳文忠公祠、六一祠,位于谷林堂之北。为纪念欧阳修知扬州之德政,扬州人当时曾建生祠于“旧城”,岁久祠废,移祀平山堂后。乾隆五十八年(1793),运使曾燠按内府藏本临摹欧阳修像,刻石嵌于祠堂壁间。咸丰年间,此祠毁于兵火。光绪五年(1879),两淮盐运使欧阳正墉重建,费白金五千余。1953年、1963年两度维修,相继接柱0.3~0.8米不等。1974年春进行了大修,1997年又进行了修缮。
32:下图:欧阳祠又名欧阳文忠公祠、六一祠。
33:
34:下图:祠堂正中壁间嵌有一方临摹欧阳修像刻石。
35:下图:此像于光绪五年九月由欧阳修裔孙江苏侯补道欧阳炳按清宫内府藏本临摹滁州醉翁亭欧公画像,是扬州当时最著名的石工朱静斋所刻。
36:下图:祠堂上匾额“六一宗风”,
由湖南湘乡两淮盐运使欧阳正墉临摹乾隆壬申年(1752)为欧阳修画像题之御书,现由书法家武中奇重书。落款:欧阳正墉原立。庚申(1980年)春日武中奇书。
37:下图:
38:下图:欧阳祠堂中楹联,上联“遗构溯欧阳,公为文章道德之宗,侑客传花,也自徜徉诗酒;”下联“名区冠淮海,我从丰乐醉翁而至,携云载鹤,更教旷览江山。”落款:清全椒薛时雨原题。庚申春日李圣和书。
39:下图:李圣和(1908-2001),女,原名惠,别号印沧老人,江苏扬州人,是晚清扬州诗人李鼎之女。幼年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习书法、绘画,并钻研古典文学,尤工诗词,有诗书画“三绝”和“扬州女才子”之称。
40:下图:在祠堂东壁,挂有欧阳修所书《集古录跋尾》放大复制品,行书,金石考证汇编。成于北宋嘉祐八年。原十卷,现仅存《集古录跋尾》最后一断文稿四纸,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41:下图:《集古录跋尾》尾断三张文稿:“右平泉山居草木记。李德裕撰。余尝读鬼谷子书。见其驰说诸侯之国。常视其人贤愚材性。刚柔缓急。而因其好恶喜惧忧乐而捭阖之。阳开阴閇。变化无穷。顾天下诸侯。无不在其术中者。惟不见其所好者。不可得而说也。以此知君子宜慎其所好。泊然无欲。而祸福不能动。利害不能诱。此鬼谷之术。所不能为者也。是圣贤之所难也。”
据《宋史》等古书记载,欧阳修以公职之便,广泛观览公私所藏的金石遗文,依此编写了《集古录》十卷。《集古录》收录了上千件金石器物,所收集器物,上自周穆王,下至隋唐五代,内容极为广泛。断简残编,掇拾异同,随得随录,不依时代编次。
42:下图:《集古录》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金石学著作。在祠堂西壁,挂有欧阳修《集古录》·卷八的内容,他谈到了陆羽。在欧阳修看来,立碑于唐咸通十五年(874)的“陆文学传”为“鸿渐自传”。毫无疑问,这样的考证与推论为古代茶文化史提供了一份重要的文献资料。
43:下图:“右陆文学传。题云自传。而曰名羽。字鸿渐。或云名鸿渐。字羽。未知孰是。然则岂其自传也。茶载前史。自魏晋以来有之。而后世言茶者。必本鸿渐。盖为茶著书。自羽始也。至今俚俗卖茶肆中。多置一甆偶人。云是陆鸿渐。至饮茶客稀。则以茶沃此偶人。祝其利市。其以茶自名久已。而此传载羽所著书颇多。云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十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茶经三卷。占梦三卷。岂止茶经而已也。然佗书皆不传。独茶经着于世尔。”
《集古录》的序,是请蔡襄写的。他们两个互为知己,过从甚密,互相写序。蔡襄《茶录》的序与跋,就是欧阳修写的,而蔡襄在《集古录》的序言里夸赞欧阳修的字“尤精劲,为世所珍”。好玩的是,这次欧阳修请序是花了血本的,他是“以鼠须栗尾笔、铜绿笔格、大小龙茶、惠山泉等物为润笔”而得一序,一度传为美谈。
44:下图:欧阳祠内展厅,图文并茂,主要介绍欧阳修及平山堂等。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