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苏镇江——焦山三诏洞、别峰庵

(2018-07-25 17:24:41)
标签:

旅游

原创摄影

三诏洞

别峰庵

郑板桥

分类: 庙观祠寺

三诏洞又名焦公洞,位于焦山西麓引人上山顶的路旁,洞内焦光像是19798月塑成,身着隐士服,脚穿草鞋,右手执书卷,仪态大方,形象生动。

焦山原建有焦公祠,内有焦公塑像。清顺治十年(1653),和尚兴上将焦公像移置三诏洞中,焦公祠改为伽蓝殿。后倒塌未修复。三诏洞在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中秋,由焦光的后代焦尔昌重新整修过,洞中有一尊石刻像,服式为深衣大带,两旁站立两个童子(文·革中被毁)。

相传东汉末年,学士焦光,不愿做官,避乱流寓镇江,隐居在此。他学问高深,精通医术,经常在山上采药为周围渔民治病。每天在山上砍柴,靠卖柴度日,自食其力,生活十分清贫。汉献帝刘协闻其高名,曾三下诏书请焦光出山做官,他都拒不应诏,世称三诏不起,故名三诏洞。据传,皇帝第一次来诏书时,焦光煎汤熬药,以妻子患病为由,加以推诿;第二次,借邀友出门远游而回避;第三次,焦光躺在床上,以自己年迈多病而拒诏。后人为了纪念他,改当时山名樵山为焦山。

焦光,字孝然,三国时魏国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省夏县)人,后居住在江苏镇江。隐士。

    汉灵帝三度下诏请去做官而拒绝。隐居荒野河边草庐中,见人不语,冬夏不穿衣,睡不铺席,数天吃一顿饭,相传活了一百多年。

1:下图:三诏洞洞口建了间房子,用作遮风挡雨。

江苏镇江——焦山三诏洞、别峰庵

2:
江苏镇江——焦山三诏洞、别峰庵

3:下图:房子上的横额刻着三诏洞”三字,上款:光绪戊申(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秋八月 谷旦。下款:裔孙尔昌重修。
江苏镇江——焦山三诏洞、别峰庵

4:下图:三诏洞前碑刻《三诏不起》:“相传东汉末年,高士焦光不愿为官而隐居洞中。汉帝闻其学问高深,三下诏书,均被托词谢绝。故洞名三诏。后人将樵山易为焦山。以示纪念。

 

江苏镇江——焦山三诏洞、别峰庵

5:下图:房子内三诏洞洞口有一对楹联,是乾隆题焦山枕江阁的,因为枕江阁没了,所以便挂在此处,上联:“山消双清,玉坞潜光高士卧;”下联:“潮来一碧,金涸对峙仙人居。”落款看不清楚,只见到上款:“清乾隆撰。。。”因为洞内光线暗,照片拍虚了。

    但查过资料,又有人说是清代杜文澜作的。“山消双清” 的“清”字,资料上都写作“青”字。这对联究竟是乾隆原作的,还是杜文澜原作的呢?

 

江苏镇江——焦山三诏洞、别峰庵

乾隆是清代高宗年号,前后一共六十年,起止时间为公元1736年至1796年。在这期间的重要事件有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大兴文字冤狱、《四库全书》的编撰等。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925日出生,于179927日逝世,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雍正皇帝第四个儿子,母亲孝圣宪皇后钮钴禄氏。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杜文澜(1815—1881)字小舫,浙江秀水人。生于嘉庆二十年,卒于光绪七年,年六十七岁。官至江苏道员,署两淮盐运使。有干才,为曾国藩所称。工词,著有《宋香词》、《曼陀罗华阁琐记》、《古谣谚》、《平定粤寇记略》及《词律校勘记》并传于世。

6:下图:上联:“山消双清,玉坞潜光高士卧;”下联:“潮来一碧,金涸对峙仙人居。”落款看不清楚,只见到上款:“清乾隆撰。。。”
江苏镇江——焦山三诏洞、别峰庵

7:下图:出了三诏洞,继续往山上行。
江苏镇江——焦山三诏洞、别峰庵

8:下图:行不多远,见到前面的“百寿亭”。
江苏镇江——焦山三诏洞、别峰庵
    百寿亭位于焦山西北半山腰别峰庵下。该亭是一座用砖砌成的方形凉亭,周围有墙,墙头与亭檐之间用瓦镶成一排古寿字图案,东、西、北三面墙有拱门,东西两门山路贯串其中。南墙内壁中间竖嵌着四块条石,上刻一百个不同样的篆体寿宁,变化巧妙,别具匠心。上有横额百寿亭三个大字,北面门头上刻有水云深处四字。现在亭内有石凳,可供游人小憩。相传此亭的来历是:清末有一善士范某,看到焦山脚下别峰庵的山路非常崎岖,登临困难,便捐钱铺设一条花冈石山路,直达别峰庵,庵主为了感恩,就建了这座百寿亭为他祝福。

9:下图:过了百寿亭,沿着石阶行,左边便是长江。
江苏镇江——焦山三诏洞、别峰庵

10:下图:回头再望百寿亭。
江苏镇江——焦山三诏洞、别峰庵

11:下图:这里的树木希疏了些,可以望见长江。
江苏镇江——焦山三诏洞、别峰庵

12:下图:再往上行,拐了个湾,山上的别峰庵隐约露岀了一角。
江苏镇江——焦山三诏洞、别峰庵

13:
江苏镇江——焦山三诏洞、别峰庵

14:下图:从摩崖处走来,此时才见到这么多人。
江苏镇江——焦山三诏洞、别峰庵

15:下图:别峰庵。

江苏镇江——焦山三诏洞、别峰庵

16:
江苏镇江——焦山三诏洞、别峰庵

17:
江苏镇江——焦山三诏洞、别峰庵

18:下图:别峰庵山门,山门后面露出来的是焦山山顶的万佛塔。
江苏镇江——焦山三诏洞、别峰庵

19:在焦山双峰之阴的别岭上,翠竹环抱之中,有一座别致的方形四合院,称别峰庵。别峰乃是指该岭有别于焦山山顶之主峰(东峰和西峰)之意。清代大书画家、诗人郑板桥当年曾在这里读过书,别峰庵因此名闻遐迩。

 

江苏镇江——焦山三诏洞、别峰庵

20:别峰庵始建于宋代,宋代高僧佛印法师有诗云:绝顶无寻处,何人为指南。回头见知识,原在别峰庵。明人章诏又有诗云:竹密凝无路,云开忽到门。转看诸院子,独见一峰尊。”深山孤寺,人迹罕至的别峰庵,庵内北侧有小斋三间,天井中有一花坛,桂花树两株,修竹数竿,环境清雅幽绝。这里就是世称诗、书、画三绝”的清朝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于雍正年间在此攻读之处。现在过道门头上题有“郑板桥读书处”的横额,门上还保留着当年郑板桥手书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对联,面对此情此景,缅怀书屋故人,不由使人产生物是人非的感慨。

 

江苏镇江——焦山三诏洞、别峰庵

21:郑板桥,名燮,江苏省兴化县人,乾隆年间进士。他擅画兰竹,书法以隶、楷、行三体相融。他的字、画、诗,世称三绝,在扬州八怪中最负盛名。他深爱在焦山修行,留下了许多墨竹诗画作品。他《题自然庵画竹》一诗云:“静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篱笆。画来出纸飞腾上,欲向天边扫暮霞。”

 

江苏镇江——焦山三诏洞、别峰庵

22:还有他手书的难得糊涂吃亏是福的拓片,更为人们争相购买。此外郑板桥还曾为旧时的自然庵写过对联:山光扑面因新雨,江水回头为晚晴。同时还在过去的海神庙里题过对联: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这些美妙的佳话,常为后人赞扬。

 

江苏镇江——焦山三诏洞、别峰庵

23:
江苏镇江——焦山三诏洞、别峰庵

24:
江苏镇江——焦山三诏洞、别峰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