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房山常乐寺——明代开国圣僧姚广孝墓塔选建之佛寺

(2014-05-11 13:18:40)
标签:

善无畏

北京

佛寺

常乐寺

姚广孝墓塔

分类: 北京百家佛寺寻踪

常乐寺

位于房山区青龙湖镇崇各乡常乐寺村。北京房山常乐寺——明代开国圣僧姚广孝墓塔选建之佛寺                          常乐寺正殿

常乐寺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系由太监出资修建的寺庙。据碑文记载,该寺溯源最早建于辽寿昌年间(10951100),后经废弃,明成化年间(14651487)由太监买地重修,现存寺庙系于明万历年间重新由太监修建。

常乐寺坐北向南,占地150亩。与其他寺院有所区别的是这座寺院的东西北三面,都由半圆形的围墙圈起,长达一华里多。墙是青石白灰筑成的,高 8,底宽0.67,顶宽0.3。墙依山势建,随高就低,蜿蜒曲折,东西两面有对开的过街门楼,为砖砌券门,两门相距一华里,保存的相当完好。东西两座城门上有石额各刻有一幅对联和横批:东门上联“纯忠万禩名禋永”、下联“世德千秋带砺长”、横批:“凤诏旌忠”;西门上联“浴日丰功垂宇宙”、下联“凌云正气壮山河”、横批“鸿猷异圣”。这两幅对联有人称是对明永乐朝的太子少师姚广孝的歌颂,因为此寺不远即有姚广孝墓塔;但也有人称是描写重建常乐寺,并以此修建墓地的明万历朝司理太监王安的丰功伟绩。

 

   这圈围墙使整个常乐寺村就似一座城池,常乐寺村的村民房舍就散落在过街的两侧,这种瓮形围墙以及其内的主体建筑常乐寺古刹古墓形成了常乐寺独特建筑形制。

常乐寺位于瓮城的中央,有两层殿宇。前为著名的三间无梁殿,面阔三间,长约9.3,进深5.2。汉白玉券门窗,重檐歇山顶,明间做穿堂。后殿三间,硬山式大脊,棋盘心,双扇门,殿前有宽阔月台,均保存完好。在正殿的两侧原各有配殿五间,已无存,现正在重新修建中。

 

    在常乐寺正殿内的三面墙壁上都绘有神鬼彩色壁画,至今尚明晰可见,只是殿内原来供奉的佛、菩萨等已不存,现存之物应为今世新补塑像。现在的驻寺和尚正在重新募资重修寺庙,寺院中堆着各式木料,但施工进展不很明显。

寺后右侧为明万历年间(15731619)司理太监王安等人的墓地,现存宝顶两座,其中,大的宝顶直径5.1,高4.5;小的宝顶直径4,高3.5。下用大理石垒成的1.5高的裙墙,雕有瓦垄等。据修寺的尖松和尚讲:寺后原来是将军府,其实是禅房,后改为太监墓地。据墓地碑文说明墓主人王安为明内官司理太监,权势极重,死后予以重葬。

据明成化年间(14651487)的《重修古刹常乐寺碑》碑文记载:“宣武关外七十里至常乐寺有自来塔一座……常乐寺建于大金(勘注:实为辽代)寿昌年(10951100),当时只剩遗址。寺有自来塔一座,后太监刘山(道号宝山)购买此地……”此碑为明代唯一连中“三元”、曾任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太子少保的商辂撰文,杨真书。北京房山常乐寺——明代开国圣僧姚广孝墓塔选建之佛寺

 

姚广孝墓塔及石碑

    在常乐寺瓮城外东北侧约两里处的一处荒岗上,现存有著名的姚广孝墓塔。这座墓塔始建于明永乐十六年(1418),与常乐寺比邻。这座塔系砖筑八角形九层实心密檐式塔,坐北朝南,塔高33,其八角形须弥座的束腰部分雕有寿字、万字和花饰,座上方由三层砖雕仰莲承托塔身。塔身四个正面砖雕仿木隔扇门,其它四个侧面砖雕直棂假窗。塔身正面门楣之上嵌方石一块,楷书“太子少师赠荣国恭靖公姚广孝之塔”。塔身以上为九层砖砌密檐,每层密檐各角均悬铜铃,共计九十多个。密檐顶端设有八条脊,每脊各有一条铁链锢之于檐角的吻兽上。铁制塔刹建在三米高的通天柱上,由贯穿着的四大四小八个宝珠组成并由八角铁链固定。姚广孝塔十分雄伟壮观,体现了姚广孝生平业绩,现该塔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在墓塔前约500处,一石砌台基上,存有一砖砌外圈保护的龟跌石赑屃所驮墓碑,石碑约两人多高,与姚广孝塔遥相呼应,见证着姚广孝墓塔的变迁。

常乐寺是一处所在村落因寺而得名,且塔、寺、墓集中于一体的明代古迹群。至于姚广孝为什么圆寂后要将墓塔建于此地;其先有姚广孝墓塔而与此后又新建的常乐寺之间有什么关系;常乐寺究竟是否在明成化年间已由太监刘山先行建造,而后再由万历朝的王安重建?常乐寺村与塔为什么又相距了一定的距离?这些都有待后人进一步考证挖掘其中的秘密。

 

【杂谈】---- 龙生九子

佛教寺院与皇家寺院常常使用龙生九子作为装饰在建筑和器物等重要场所上的祥瑞,以“龙生九子,皆不成龙,各有所好,各司一职”来孕育吉祥,免祸消灾。对于龙生九子的说法有诸多的版本,最著名的见李东阳《怀麓堂集》:“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睚眦(音“牙自”),平生好杀,今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狻猊(音“酸泥”),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趴嗄(音“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其遗像;狴犴(音“毕岸”),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遗像;负屃(音“负戏”),平生好文,今碑两旁文龙是其遗像;鸱吻(音“吃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

又有说:长子赑屃(音“毕戏”,样子似龟,有齿,好负重,碑座下龟趺),次子鸱吻,三子蒲牢,四子狴犴,五子饕餮(音“滔帖”,其性贪婪好食,铸于釜鼎之上),六子趴嗄(音“霸下”,善水性,饰于石桥栏杆与桥拱之上),七子睚眦,八子狻猊(喜烟好坐,佛祖胯下坐骑,多饰于佛座和香炉之足),九子椒图(音“叔徒”,其性好闭,喜僻静,忠于职守,使居于门首)。也有说:老大赑屃,老二鸱吻,老三椒图,老四麒麟,老五睚眦,老六螭首(音“吃首”,为无角之龙,能吞江吐雨,故令其排水),老七嘲风,老八蒲牢,老九囚牛。

龙生九子被广泛运用于佛教寺院的营建中,常乐寺姚广孝碑下所驮之龟趺应为赑屃;潭柘寺大雄宝殿上有一对鸱吻;佛教用具钟的兽首皆为蒲牢,由于蒲牢性惧巨鲸,见之则高鸣,故寺庙撞钟长木雕作鲸状,以其撞钟时故求声大,世人称之为木鱼。

 

摄于200841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