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卍善无畏
卍善无畏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9,749
  • 关注人气:64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佛寺文化:上海佛寺的兴盛(唐宋篇)

(2013-04-25 22:08:28)
标签:

上海

佛寺

兴盛

唐宋

文化

分类: 佛教文化杂谈记

    东晋建武元年(317晋宗室司马睿在江南建康(今南京)建东晋,手下虞潭[1]在青龙(今青浦青龙镇)修筑“沪渎垒”,这就是上海行政简称“沪”的由来,青龙港也是上海最早的外贸海港。由于经贸发达,青龙镇上曾建有七塔十三寺之盛,唐宋时期最为繁华。

佛寺文化:上海佛寺的兴盛(唐宋篇)

上海青龙港东晋时建青龙古寺与塔

 

此后,直至南北朝的宋、齐时代,均未改易。梁太清三年(549),将原吴郡改为吴州,次年又恢复为吴郡。由于南朝梁帝萧氏好佛,故在吴郡的佛教活动渐兴,始建的佛寺有南翔寺、吴兴寺等。陈永定二年(558),将吴郡下辖的盐官、海盐、前京三县单独划出设置海宁郡,后不久又复归入吴郡。始建于晋代的华亭县城内普照寺,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也是原陆机的别院。

 

隋灭陈,唐代隋,唐平定江南后改吴郡为苏州,唐开元二十一年(733),设置江南东道,治所设在苏州。天宝元年(742),苏州改为吴郡,下辖昆山、嘉兴、海盐三县。唐天宝十年(751),吴郡人口增至近八万户,吴郡太守赵居贞上奏朝廷,从昆山、嘉兴、海盐三县分别划出一部分,设置“华亭县”,县衙在今松江城。华亭县的设立是上海作为独立的社会经济地区形成的标志。

 

唐朝,上海地区的佛寺建设达到了一次高潮。唐咸通十年(869),有船子和尚放浪江湖,道传夹山,覆舟而逝于朱泾,在其覆舟处建法忍教寺的记载[2]。真如寺、九峰禅寺、澄照禅院、圆智教寺等一批佛寺始建。唐天宝年间(742755青龙镇上建隆福教寺,“初名报德,有青龙古塔长庆间821824[3]”。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清帝玄烨南巡时敕赐御题寺名为“吉云禅寺”[4],现青龙古塔仍存。

唐末大乱,唐乾宁四年897镇海节度使钱攻取华亭县,建都杭州,建立了吴越国,华亭县属江南十三州的秀州。五代时期,华亭县青龙、大盈、盘龙、亭林、朱泾、南桥、北桥等地均有寺院建起,天光寺、七宝寺、兴圣教寺等佛寺始建。现在松江城内方塔原属的兴圣教寺为“五代汉乾祐二年(949),邑人张司空子仁舍宅建[5]。”据称在兴圣寺内“有龟闻经声则缘砌而上”,故有水陆池名为“白龟听法处”[6]

 

至北宋,华亭因吴淞江这条西通苏州,中连太湖,东入大海的经济动脉,经济十分发达。吴淞江南岸有两条支流,一条名叫上海浦,一条名叫下海浦,北宋在华亭设置了多处酒务,在上海浦所设的税务机关即叫做“上海务”,自此,“上海”出现在历史典籍里。在下海浦,有始建于隋代,供船民渔夫出海前祈求平安的佛寺下海庙留传至今。

北宋时期,上海有普照教寺、太平报恩寺、长仁禅寺等佛寺始建。“宋太平兴国间,僧及操云游,夜泊范家浜,因芦苇间有钟鼓音,又见白光烛天,发地得铁佛一,因以建寺[7]”,即现杨浦太平报恩寺。“宋太平兴国三年(978聪道人在佘山传道,有二虎随侍,道人死,虎亦死,葬之塔傍,逾年生银杏树二,僧建虎树亭”[8],现在佘山仍留有秀道者塔和虎树亭等普照教寺的遗迹。

 

佛寺文化:上海佛寺的兴盛(唐宋篇)

  上海佘山普照教寺秀道者塔

 

   华亭县是以吴淞江(现苏州河)为界的,华亭县所在的松南地区经济发达,而松北地区荒旷。由于赵宋政权南渡至江南,北方人口大量移居苏州、秀州二地,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技术,松北地区才逐渐繁荣起来。南宋嘉定十年(1217),在松北昆山县东的练祁以嘉定年号为名建县,成立嘉定县。十二至十三世纪,长江主流南移,引起北岸外涨,南岸内坍,位于吴淞江下游南岸的上海浦成为了海船进出的理想港湾,海上贸易港转移至上海务。南宋末年正式设置上海镇,与六十多个国家地区通航。宋末元初,上海镇已成为东南沿海享誉世界的商贸重镇。南宋时期,由于政治偏安,经济发达,上海的佛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南宋绍熙四年(1193),华亭知县杨潜组织编纂了上海地区的第一部地方志——《云间志》,该志“卷中”以“仙梵”“寺观”开卷,“寺观”篇载“浙右喜奉佛,而华亭为甚,一邑之间,为佛祠凡四十六,缁徒又能张大其事,亦可谓盛矣[9]。”《云间志》也是现在可寻记录上海佛寺的最早文本,记录了当时华亭县的佛庵共计四十六家,其中至今仍有留传的有静安寺、龙华寺、七宝寺、圆智教寺、兴圣教寺、普照教寺,如今重建的有永定寺、宁国寺,共计八家。

传说宋高宗赵构南渡时曾驻跸于金泽颐浩禅寺,易庵为寺,并御书赐额“永安寺”。“颐浩”两字是取自南宋宰相吕颐浩之名,相传南宋景定元年1260),以宋宰相吕颐浩故宅为寺,得名“颐浩寺”,后吕颐浩故宅归旧族费辅之所有,改建经堂,命僧道崇住持[10]。“其徒如信开拓,遂成大刹,虽杭之灵隐、苏之承天莫匹其伟[11]。”

 

佛寺文化:上海佛寺的兴盛(唐宋篇)

上海圆智教寺护珠塔为佛寺斜塔之最

 

宋元丰二年1079天马山上建塔,南宋绍兴年间招抚使周立达在塔内珍藏宋高宗所赐舍利珠,该塔历时近千年未倒,现向东南倾斜六度三十一分,倾角超过了比萨斜塔,为斜塔之最。南宋建寺至盛,现存寿安寺、永定寺、长寿寺、西林寺、宝华寺等十二家均始建于斯时。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下篇《上海佛寺的继承(元明清篇)》

 

                                                     善无畏于海上英德堂

                                               癸巳年三月十六准提菩萨佛诞日

 

 


[1] 虞潭(约263—341),字思奥,余姚人,东吴名士虞翻的孙子,以六十七岁高龄奉旨平叛,掌三吴等地军权,出任吴兴太守和吴国内史,由于其爱民如子,屡立战功,百姓昵称其为“潭子”,上海“中远两湾城”的“潭子湾”即因其而名。

[2] 参见明正德《松江府志》卷十八之“法忍教寺”条目。

[3] 参见明正德《松江府志》卷二十之“隆福教寺”条目。

[4] 参见《寻根上海》之《唐代青龙镇》篇,何惠明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3月版。

[5] 参见清康熙《松江府志》卷二十六之“兴圣教寺”条目。

[6] 参见清乾隆《松江县志》卷七之“水陆池”条目。

[7] 参见清康熙《松江府志》卷二十六之“太平教寺”条目。

[8] 参见明正德《松江府志》卷十八之“佘山普照寺”条目。

[9] 参见南宋绍熙《云间志》卷中“寺观”篇。

[10] 参见清康熙《松江府志》卷二十六之“颐浩禅寺”条目。

[11] 参见明正德《松江府志》卷十八之“熙浩禅寺”条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