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上海佛寺兴盛唐宋文化 |
分类: 佛教文化杂谈记 |
卍 上海青龙港东晋时建青龙古寺与塔 |
此后,直至南北朝的宋、齐时代,均未改易。梁太清三年(549),将原吴郡改为吴州,次年又恢复为吴郡。由于南朝梁帝萧氏好佛,故在吴郡的佛教活动渐兴,始建的佛寺有南翔寺、吴兴寺等。陈永定二年(558),将吴郡下辖的盐官、海盐、前京三县单独划出设置海宁郡,后不久又复归入吴郡。始建于晋代的华亭县城内普照寺,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也是原陆机的别院。
隋灭陈,唐代隋,唐平定江南后改吴郡为苏州,唐开元二十一年(733),设置江南东道,治所设在苏州。天宝元年(742),苏州改为吴郡,下辖昆山、嘉兴、海盐三县。唐天宝十年(751),吴郡人口增至近八万户,吴郡太守赵居贞上奏朝廷,从昆山、嘉兴、海盐三县分别划出一部分,设置“华亭县”,县衙在今松江城。华亭县的设立是上海作为独立的社会经济地区形成的标志。
唐朝,上海地区的佛寺建设达到了一次高潮。唐咸通十年(869),有船子和尚放浪江湖,道传夹山,覆舟而逝于朱泾,在其覆舟处建法忍教寺的记载[2]。真如寺、九峰禅寺、澄照禅院、圆智教寺等一批佛寺始建。唐天宝年间(742—755)青龙镇上建隆福教寺,“初名报德,有青龙古塔长庆间(821—824)建[3]”。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清帝玄烨南巡时敕赐御题寺名为“吉云禅寺”[4],现青龙古塔仍存。
唐末大乱,唐乾宁四年(897)镇海节度使钱镠攻取华亭县,建都杭州,建立了吴越国,华亭县属江南十三州的秀州。五代时期,华亭县青龙、大盈、盘龙、亭林、朱泾、南桥、北桥等地均有寺院建起,天光寺、七宝寺、兴圣教寺等佛寺始建。现在松江城内方塔原属的兴圣教寺为“五代汉乾祐二年(949),邑人张司空子仁舍宅建[5]。”据称在兴圣寺内“有龟闻经声则缘砌而上”,故有水陆池名为“白龟听法处”[6]。
至北宋,华亭因吴淞江这条西通苏州,中连太湖,东入大海的经济动脉,经济十分发达。吴淞江南岸有两条支流,一条名叫上海浦,一条名叫下海浦,北宋在华亭设置了多处酒务,在上海浦所设的税务机关即叫做“上海务”,自此,“上海”出现在历史典籍里。在下海浦,有始建于隋代,供船民渔夫出海前祈求平安的佛寺下海庙留传至今。
北宋时期,上海有普照教寺、太平报恩寺、长仁禅寺等佛寺始建。“宋太平兴国间,僧及操云游,夜泊范家浜,因芦苇间有钟鼓音,又见白光烛天,发地得铁佛一,因以建寺[7]”,即现杨浦太平报恩寺。“宋太平兴国三年(978)聪道人在佘山传道,有二虎随侍,道人死,虎亦死,葬之塔傍,逾年生银杏树二,僧建虎树亭”[8],现在佘山仍留有秀道者塔和虎树亭等普照教寺的遗迹。
|
南宋绍熙四年(1193),华亭知县杨潜组织编纂了上海地区的第一部地方志——《云间志》,该志“卷中”以“仙梵”“寺观”开卷,“寺观”篇载“浙右喜奉佛,而华亭为甚,一邑之间,为佛祠凡四十六,缁徒又能张大其事,亦可谓盛矣[9]。”《云间志》也是现在可寻记录上海佛寺的最早文本,记录了当时华亭县的佛庵共计四十六家,其中至今仍有留传的有静安寺、龙华寺、七宝寺、圆智教寺、兴圣教寺、普照教寺,如今重建的有永定寺、宁国寺,共计八家。
传说宋高宗赵构南渡时曾驻跸于金泽颐浩禅寺,易庵为寺,并御书赐额“永安寺”。“颐浩”两字是取自南宋宰相吕颐浩之名,相传南宋景定元年(1260),以宋宰相吕颐浩故宅为寺,得名“颐浩寺”,后吕颐浩故宅归旧族费辅之所有,改建经堂,命僧道崇住持[10]。“其徒如信开拓,遂成大刹,虽杭之灵隐、苏之承天莫匹其伟[11]。”
卍 上海圆智教寺护珠塔为佛寺斜塔之最 |
宋元丰二年(1079)天马山上建塔,南宋绍兴年间招抚使周立达在塔内珍藏宋高宗所赐舍利珠,该塔历时近千年未倒,现向东南倾斜六度三十一分,倾角超过了比萨斜塔,为斜塔之最。南宋建寺至盛,现存寿安寺、永定寺、长寿寺、西林寺、宝华寺等十二家均始建于斯时。
|
[1] 虞潭(约263—341),字思奥,余姚人,东吴名士虞翻的孙子,以六十七岁高龄奉旨平叛,掌三吴等地军权,出任吴兴太守和吴国内史,由于其爱民如子,屡立战功,百姓昵称其为“潭子”,上海“中远两湾城”的“潭子湾”即因其而名。
[2] 参见明正德《松江府志》卷十八之“法忍教寺”条目。
[3] 参见明正德《松江府志》卷二十之“隆福教寺”条目。
[4] 参见《寻根上海》之《唐代青龙镇》篇,何惠明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3月版。
[5] 参见清康熙《松江府志》卷二十六之“兴圣教寺”条目。
[6] 参见清乾隆《松江县志》卷七之“水陆池”条目。
[7] 参见清康熙《松江府志》卷二十六之“太平教寺”条目。
[8] 参见明正德《松江府志》卷十八之“佘山普照寺”条目。
[9] 参见南宋绍熙《云间志》卷中“寺观”篇。
[10] 参见清康熙《松江府志》卷二十六之“颐浩禅寺”条目。
[11] 参见明正德《松江府志》卷十八之“熙浩禅寺”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