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闵行七宝教寺——七宝镇因寺得名七件宝,吴越王钱镠驻跸改寺名

标签:
百家佛寺上海七宝教寺七宝镇 |
分类: 上海百家佛寺觅影 |
七宝教寺 |
|
七宝教寺始建于五代十国后晋天福年间(936—943),最早的文字记录始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所撰《重修七宝寺大雄宝殿碑记》,文中说“溯其创始之代邈不可稽矣”。西晋年间(265—317)松江有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陆机、陆云兄弟,人称“云间二陆”,其祖父为三国东吴大将陆逊,陆机被晋成都王司马颖封为平原内史,故世称“陆平原”,因兵败鹿苑,遂为司马颖所杀,夷三族。数百年后,陆氏后裔在松江陆宝山下修建了祭祀他们的香火祠,原名“陆宝祠”,又名“福寿庵”,后定名为“陆宝院”。五代时(907—960)吴越王钱镠曾驻跸其中,可能是因繁写字体缘故,将“陆宝”误为“六宝”,在赐给金字书写的《妙法莲花经》时,说“此亦一宝也”,于是,改名为“七宝寺”。后因吴淞江潮水损坏寺基,江水噬岸,七宝寺就由陆宝山向东三移其址。北宋初乾德末年(967)由住持僧信迁至七宝蒲汇塘北、横沥港西现址,七宝里人张泽舍宅拓寺,住持僧信合力重建,自此七宝寺的伽蓝神中增加了舍宅为寺的张泽。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敕赐寺额“七宝教寺”,遂为正宗禅林。七宝镇因七宝教寺而得名,七宝教寺名声显赫,七宝镇也随之繁荣。镇志云:“镇无旧名,因寺得名,寺无它重,因镇推重。”在七宝镇民间流传着“七件宝”之说:飞来佛、氽来钟、金字莲花经、神树、金鸡、玉斧、玉筷。
元代赵孟頫(1254—1322)的《七宝寺》是现存最早的关于七宝寺的诗,诗曰:“探奇来宝地,名刹冠丛林。院设机云代,经描吴越金。霜钟清惊鹤,池竹绿浮琴。投绶堪元论,桃源莫浪寻”,诗中反映了七八百年前的七宝教寺,梵音缭绕,钟声清越,十分感人!元末明初文人杨维桢,明代文学家、诗人袁凯、屠隆、陈眉公等,均有关于七宝寺的诗文传世。七宝镇被后人叫作大寺场、大操场的地方曾是七宝教寺西部的园林区,当年树木扶疏,碑碣林立,有众多名人雅士在此留下了诗文和足迹,可惜后均毁于战事。
卍 |
“往来息节必趋,岁时期报必赴,公私会议必集,朔望钟鼓必闻。”明嘉靖年间(1522—1566)进士、广东提刑按察副使王会于万历十八年(1590)撰写的《重修七宝寺大雄宝殿碑记》里,描述了当时寺内宝殿、僧人精舍、画轿石径、花堤烟柳的壮观景象。此时,应该是七宝教寺最繁盛的时期,也使七宝镇区得以迅猛发展,成为地方重镇。
此后,七宝寺屡遭兵祸,逐渐衰落。尤其是清咸丰十年(1860)前后,七宝地区发生过多次太平军与清兵及洋枪队的恶战,众多胜迹被毁,被誉为“郡东第一刹”的七宝教寺,不幸毁于兵燹,千年古寺夷为平地。至抗日战争结束时,七宝寺损毁得只剩一座山门、“莲涌堂”及庭中的梓树。民国三十五年(1946)起,这里被改建为私立南洋模范中学七宝分校,大寺场遗址亦被改为学校操场。解放后先后被改为七宝中学和七宝二中,仅存莲涌堂等遗址。
卍 |
七宝教寺殿前广场东翼有七宝塔,全名叫做“七宝琉璃玲珑塔”,始建于2002年,塔高47米,八面七层,钢筋水泥结构,塔体底层供奉四大天王中的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护财守富;宝塔第二层供奉的是南海观世音菩萨;第三层供奉的是消灾延寿药师佛;第四层为阿弥陀佛;第五层为地藏王菩萨;第六层为文殊师利菩萨;七层佛塔中所供神祇除佛菩萨外,第七层为道教文曲星君,可能这是为祈祝七宝镇文昌繁荣,使该塔亦兼具文昌塔之功用。广场西翼建有放生池,回廊内设六十本命太岁元辰,即六十星宿长廊。
卍 |
西园,即“经幢园”,园内制高点建有经幢台,台正中立有11米高的花岗石经幢,雕刻精细,取名“金顶夕照”,遥应四川峨嵋山金顶佛光;经幢台坡下三景,“磐石应化”仿普陀山观世音菩萨道场景,危垒一块梯型黄石,上镌“觉他自觉,无边应化”;“灵石拜佛”即经幢台东坡一块7米高的太湖石,石上勒书“睿智礼德,透觉彻悟”;“松吟心经”为北坡松林中一小亭,冠名听松亭,亭中配有两横联一经匾,经匾由书法家竹云先生用金粉手抄《心经》,装裱精致,极具观赏价值。在西南角置有一钟亭,内悬铜铸“氽来神钟”,高3.8米,外径2.009米,重12.8吨。
七宝教寺于2008年11月15日上午举行了四面观音菩萨开光典礼,四面金衣袈裟观音圣像,采用镍白铜铸造,整体高度约5米,东面圣像手把水瓶,象征福音;西面圣像手持佛珠,象征慈悲;南面圣像手握莲花,象征和平;北面圣像手托经箧,象征智慧。
七宝教寺现为闵行区佛教协会所在地,闵行区佛协会长慧平法师兼任监院。
卍 本文摘录自2013年1月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善无畏、邬育伟著《上海百家佛寺觅影》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