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闵行七宝教寺——七宝镇因寺得名七件宝,吴越王钱镠驻跸改寺名

(2013-04-19 21:08:44)
标签:

百家

佛寺

上海

七宝教寺

七宝镇

分类: 上海百家佛寺觅影

七宝教寺

上海闵行七宝教寺——七宝镇因寺得名七件宝,吴越王钱镠驻跸改寺名

 

 蒲汇塘畔七宝寺塔

   

    位于闵行区七宝镇富强街66号。

七宝教寺始建于五代十国后晋天福年间(936943),最早的文字记录始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所撰《重修七宝寺大雄宝殿碑记》,文中说“溯其创始之代邈不可稽矣”。西晋年间(265317)松江有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陆机、陆云兄弟,人称“云间二陆”,其祖父为三国东吴大将陆逊,陆机被晋成都王司马颖封为平原内史,故世称“陆平原”,因兵败鹿苑,遂为司马颖所杀,夷三族。数百年后,陆氏后裔在松江陆宝山下修建了祭祀他们的香火祠,原名“陆宝祠”,又名“福寿庵”,后定名为“陆宝院”。五代时(907960)吴越王钱镠曾驻跸其中,可能是因繁写字体缘故,将“陆宝”误为“六宝”,在赐给金字书写的《妙法莲花经》时,说“此亦一宝也”,于是,改名为“七宝寺”。后因吴淞江潮水损坏寺基,江水噬岸,七宝寺就由陆宝山向东三移其址。北宋初乾德末年(967)由住持僧信迁至七宝蒲汇塘北、横沥港西现址,七宝里人张泽舍宅拓寺,住持僧信合力重建,自此七宝寺的伽蓝神中增加了舍宅为寺的张泽。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敕赐寺额“七宝教寺”,遂为正宗禅林。七宝镇因七宝教寺而得名,七宝教寺名声显赫,七宝镇也随之繁荣。镇志云:“镇无旧名,因寺得名,寺无它重,因镇推重。”在七宝镇民间流传着“七件宝”之说:飞来佛、氽来钟、金字莲花经、神树、金鸡、玉斧、玉筷。

元代赵孟頫(12541322)的《七宝寺》是现存最早的关于七宝寺的诗,诗曰:“探奇来宝地,名刹冠丛林。院设机云代,经描吴越金。霜钟清惊鹤,池竹绿浮琴。投绶堪元论,桃源莫浪寻”,诗中反映了七八百年前的七宝教寺,梵音缭绕,钟声清越,十分感人!元末明初文人杨维桢,明代文学家、诗人袁凯、屠隆、陈眉公等,均有关于七宝寺的诗文传世。七宝镇被后人叫作大寺场、大操场的地方曾是七宝教寺西部的园林区,当年树木扶疏,碑碣林立,有众多名人雅士在此留下了诗文和足迹,可惜后均毁于战事。

 

 

    明万历十三年(1585),有里人徐三重筹资重建,山门正对北大街。后寺僧承业又募修了大殿和东、西、中三座香花桥。七宝教寺极盛时占地四十余亩,另有寺河六亩,各种建筑一千余间,寺内有荷花池、竹林、梅园,植有五代桧、罗汉松等名贵树木。明代七宝教寺曾有位著名僧人敬公,常年在寺内诵经,传说座榻皆被其坐穿,还经常为寺僧们讲经,人皆呼其为“敬讲主”。他善作诗词,有《青松集》行世。明洪武年间(13681398),朝廷召集天下高僧,敬公亦应召赴京城。当时,松江城内已告老还乡的监察御史袁凯特赠诗一首《送七宝寺僧敬公往金陵》。现存七宝教寺铜钟上残留的铭文中,尚有“明七宝教寺僧……敬公讲主”等字可辨,让后人似见其当年的身影。

“往来息节必趋,岁时期报必赴,公私会议必集,朔望钟鼓必闻。”明嘉靖年间(15221566)进士、广东提刑按察副使王会于万历十八年(1590)撰写的《重修七宝寺大雄宝殿碑记》里,描述了当时寺内宝殿、僧人精舍、画轿石径、花堤烟柳的壮观景象。此时,应该是七宝教寺最繁盛的时期,也使七宝镇区得以迅猛发展,成为地方重镇。

此后,七宝寺屡遭兵祸,逐渐衰落。尤其是清咸丰十年(1860)前后,七宝地区发生过多次太平军与清兵及洋枪队的恶战,众多胜迹被毁,被誉为“郡东第一刹”的七宝教寺,不幸毁于兵燹,千年古寺夷为平地。至抗日战争结束时,七宝寺损毁得只剩一座山门、“莲涌堂”及庭中的梓树。民国三十五年(1946)起,这里被改建为私立南洋模范中学七宝分校,大寺场遗址亦被改为学校操场。解放后先后被改为七宝中学和七宝二中,仅存莲涌堂等遗址。

 

 

    1995年,在七宝寺原址修建了七宝公园,园内陈列七宝(和目前七宝寺院内聚宝莲池里的七宝有所不同),当时人们可以随意出入休憩。2001年起,结合七宝老街改造工程重建七宝教寺,其新址西临横沥泾,南依蒲汇塘,东靠新镇路,与老街仅百米之遥。七宝寺建筑风格体现汉唐遗韵,朴素大方,庄严肃穆,总体上分寺、园两部分,占地四十三亩,建筑群由南向北,依次为教寺桥、正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讲经堂、法堂、藏经楼等。2003123日举行了开光典礼;20041120日,七宝教寺举行了寺院落成暨全堂佛像开光大典,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觉醒、副会长慧明、照诚法师等参加了庆典。

七宝教寺殿前广场东翼有七宝塔,全名叫做“七宝琉璃玲珑塔”,始建于2002年,塔高47米,八面七层,钢筋水泥结构,塔体底层供奉四大天王中的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护财守富;宝塔第二层供奉的是南海观世音菩萨;第三层供奉的是消灾延寿药师佛;第四层为阿弥陀佛;第五层为地藏王菩萨;第六层为文殊师利菩萨;七层佛塔中所供神祇除佛菩萨外,第七层为道教文曲星君,可能这是为祈祝七宝镇文昌繁荣,使该塔亦兼具文昌塔之功用。广场西翼建有放生池,回廊内设六十本命太岁元辰,即六十星宿长廊。

 

 

    七宝教寺有园名“慧心园”,分为东园和西园两部分,共设景二十二处,小中见大,虚实相间。东园,即牡丹花园和聚宝莲池。牡丹园中以银杏片林、杨木块林和塔柏条林分界,形成三个景区。居中为牡丹园,筑有半米高花坛五个,形如玉佩,六百株牡丹选自山东荷泽正品,中心一棵“牡丹王”花龄六十年,名“盛丹楼”,是齐鲁花卉世家许书林先生供奉给七宝教寺的。花坛外侧栽六百株芍药,北端建有牡丹亭,色调风格同教寺大殿,亭四柱配有两副颂花楹联,形成亭在牡丹丛中,韵在牡丹亭中。东园东南角为聚宝莲池,汇聚了七宝中的六宝,其中四件与七宝教寺有关:飞来佛实为七宝教寺如来铁佛,传说由天上飞来,实系明万历年间(15731619)镇人徐泮募资筹铸,后世仿塑铁佛像现在飞来佛殿里供奉;氽来钟系明永乐七年(1409)七宝教寺住持僧博洽筹建铜铸,传说系从河中浮来;《金字莲花经》乃吴越王钱镠之妃用金粉工楷写成,现仅存残帙存于上海博物馆中;神树就是原七宝教寺内的千年古梓树,现已不存。

西园,即“经幢园”,园内制高点建有经幢台,台正中立有11米高的花岗石经幢,雕刻精细,取名“金顶夕照”,遥应四川峨嵋山金顶佛光;经幢台坡下三景,“磐石应化”仿普陀山观世音菩萨道场景,危垒一块梯型黄石,上镌“觉他自觉,无边应化”;“灵石拜佛”即经幢台东坡一块7米高的太湖石,石上勒书“睿智礼德,透觉彻悟”;“松吟心经”为北坡松林中一小亭,冠名听松亭,亭中配有两横联一经匾,经匾由书法家竹云先生用金粉手抄《心经》,装裱精致,极具观赏价值。在西南角置有一钟亭,内悬铜铸“氽来神钟”,高3.8米,外径2.009米,重12.8吨。

七宝教寺于20081115日上午举行了四面观音菩萨开光典礼,四面金衣袈裟观音圣像,采用镍白铜铸造,整体高度约5米,东面圣像手把水瓶,象征福音;西面圣像手持佛珠,象征慈悲;南面圣像手握莲花,象征和平;北面圣像手托经箧,象征智慧。

七宝教寺现为闵行区佛教协会所在地,闵行区佛协会长慧平法师兼任监院。

 

本文摘录自2013年1月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善无畏、邬育伟著《上海百家佛寺觅影》一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