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宝山寺——五百年前罗店梵王宫,晚唐伽蓝复古纯木殿

标签:
百家佛寺上海宝山寺文化 |
分类: 上海百家佛寺觅影 |
宝山寺 |
卍宝山寺山门殿 |
初名“玉皇宫”,曾名“梵王宫”、“宝山净寺”,位于宝山区罗店镇罗溪路518号。
宝山寺始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原名“玉皇宫”,本是一所道观,系当地人唐月轩舍宅而改建,有真武阁等亭阁殿堂。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唐氏后人重修真武阁。清乾隆五十年(1785),诗人范连游罗店时,有登真武阁诗:“不到谈元地,今经二十秋;沧生闲半日,高阁得重游;春水一溪游,晴烟小市浮;老僧同话旧,莲社几人留。”罗店地区古来就是市集繁荣之地,一直有“金罗店”之称,指此地居住人口众多,热闹非凡,这也为宗教场所的发展奠定了物质条件。清道光初年(1821)再修殿堂。清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战争,仅存真武阁。至光绪初年,邻县太仓南广寺僧人今涌,见道观房屋颓败,于清光绪五年(1879)至二十五年(1899)间偕其徒历时二十年重建山门、朝房、大殿、祖堂、塔院。清光绪十二年(1886)改建真武阁为大雄宝殿,新建的玉皇宫供释迦牟尼像,凿阿弥陀佛石像,从此开始变为佛家道场,但在名号上仍延用“玉皇宫”本名。此后,先后有僧起雍、谛丰、慧宇等住持玉皇宫。“文革”期间被工厂占用作为宿舍。1988年4月落实宗教政策,玉皇宫恢复为佛教活动场所,并作为静安寺的下院予以大修。
1989年1月15日(农历十二月初八)释迦牟尼成道日,时任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真禅和明旸法师为佛像殿堂开光,正式改称“梵王宫”并对外开放。当时的梵王宫东院是上海佛教安养院, 1989年5月,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视察梵王宫时,故而为寺院题词:“老有所终,大同理想;报众生恩,扶老为上;如奉父母,如敬师长;美哉梵宫,不殊安养。”1990年起从达任住持,1992年7月公布为宝山区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4月15日更名为“宝山寺”。
卍 |
2001年宝山净寺住持从达法师圆寂。2002年9月,原圆明讲堂监院世良法师开始接掌寺院,同年10月,经宝山区宗教办批准,再次更名为“宝山寺”,并于2003年9月17日举行了升座仪式,当时有僧人三十余人。2003年,世良法师在宝山区政协五届一次会议上递交了《配合罗店镇开发建设,高品位、人文化地改建宝山寺》提案,并得到重视与支持,2005年5月,在原宝山净寺东北方向辟出近三十亩地作为新址,正式启动新宝山寺的移地重建工程。
卍 |
从练祁河北岸进入宝山寺山门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雄伟的正山门,山门正中悬挂的是由世良法师亲自题写的“宝山寺”匾额。进入山门,顿感唐韵古风扑面而来,沿莲花池上的拱桥拾级而上,看到的是巍峨的天王殿、钟鼓楼和高耸的花岗岩经幢,东西连廊回转。整个建筑群布局通达自然,天地融合,体现出佛教博大精深、微妙玄通的思想。
卍 |
由天王殿出来便到达舒朗开阔的丹墀,寺院的核心建筑——大雄殿即映入眼帘。在丹墀正中有一座铜铸莲花座,上有法轮火焰球。丹墀东侧为药师殿,西侧设观音殿,两殿相对,均为一层唐式宫殿式建筑。丹墀正北的大雄殿气势雄浑,凝重沉稳,斗拱撑起挑出的屋檐,犹如展翅的大鹏。殿内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两侧侍立迦叶尊者、阿难尊者,东奉大智文殊师利菩萨,西奉大行普贤菩萨。五尊圣像庄严无比,均为铜铸贴金(衣服采用金箔,皮肤采用泥金)。圣像背后为大型油画《海会云集图》,由著名油画家蒋云仲先生历时四载、精心创作绘制而成,并捐赠给寺院永久供奉。该作品吸收敦煌壁画和永乐壁画之精髓,以油画材料和中国传统工笔画技法,呈现了佛陀法音宣流,圣贤云集,人天具共赞叹的殊胜场景,令观者宛如置身其中、亲临盛会。据负责监理该寺建筑来自于山西大同的师傅介绍,宝山寺内的大佛、大树均是先进行安座、移植,然后再加建殿顶和院门,这足以说明当时工程之巨大,建设之不易。
卍 |
宝山寺规划在寺院中轴线以东建起花园,在花园后侧建宝塔一座。如今的宝山寺作为上海地区独特的以全花梨纯木建造的唐式寺院,正以其复古的建筑、巍峨的殿堂、广阔的丹墀、辉煌的佛像吸引着上海的各界人士,书写着新时代佛寺亮丽的复古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