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海淀真觉寺——中国最古老最美的金刚宝座塔,石刻艺术中的精华

(2012-09-08 19:18:08)
标签:

百家

北京

佛寺

真觉寺

金刚宝座塔

分类: 北京百家佛寺寻踪

真觉寺

北京海淀真觉寺——中国最古老最美的金刚宝座塔,石刻艺术中的精华

 

★真觉寺金刚宝座塔

 

元为“大护国仁王寺”,清名“大正觉寺”,俗称“五塔寺”,位于海淀区西直门外五塔寺村24号。 

 

    真觉寺位于元代大护国仁王寺的中央部分。大护国仁王寺的规模十分宏大,是至元七年(1270)为八思巴帝师所建。至元十七年(1280)八思巴逝世后,在护国仁王寺内“建大窣堵坡”,收藏他的真身舍利。现在基部石台座四周还保存着元中统三年(1262)八思巴致忽必烈皇帝的藏文新年祝辞(《吉祥海祝辞》)的雕刻。元初时此塔可能称为“庆安塔”,据研究,当时基座上是一座大型的覆钵式塔。元末大护国仁王寺的建筑及塔因战乱废毁。

 

关于真觉寺兴建的缘起,文献中没有明确而详尽的记载,据明《帝京景物略》的说法是,永乐初年(14031424),尼泊尔高僧室利沙(也称为板的达、五明板的达,哈里麻、葛哩麻)来到北京,向明成祖进献了五尊金佛像和菩提伽耶大塔的图纸,明成祖与他谈经论法十分投机,遂封其为大国师,授予金印,并亲自选址,为他在西关外二里的长河北岸建造驻锡之地,赐名真觉寺,并下诏为金佛建塔。至明成化九年(1473)十一月金刚宝座塔建成。金刚宝座塔是依据西域来的印度僧人室利沙的图纸修建的,至于此塔是明成祖为室利沙修建还是仅仅为了压过前朝的王气一直存有争议。

 

根据史料记载,明代真觉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的建筑是:南起牌楼、山门、天王殿、前大殿(心珠朗莹殿,现仅存基台)、金刚宝座(塔)、五佛殿及后照殿。东西两侧对称建有钟楼、鼓楼、廊庑配殿、僧房、穿堂等。金刚宝座塔居于整个寺院的中心,以突出其重要地位。

 

清朝时,乾隆为给其母做寿曾两次重修真觉寺。清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第一次重修真觉寺,重修后为避雍正帝胤禛之讳,改名为“正觉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乾隆为当朝皇太后七十大寿祝寿,将真觉寺作为祈福的主要场所之一,进行了全面修葺,将所有殿顶改用黄琉璃瓦,并改名“大正觉寺”。祝寿时,上千名喇嘛被请来真觉寺念经,同时吹奏长筒短角,一时鼓饶齐鸣,经声如潮,各国使臣都进贡了寿礼,顶戴花翎的大臣们奔波在殿前塔后,盛况空前。当时热闹繁华的场景都被绘制在《厘延千梵》中的《胪欢绘景》彩画之中,至今仍保存在故宫博物院,标志着真觉寺作为皇家寺院的威严气势,同时也展现出了真觉寺最鼎盛时期的景况,堪称当时等级最高的寺院。清末,真觉寺建筑毁于一场大火,只有金刚宝座塔保留下来。

 

关于真觉寺寺院被毁有很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于1860被英法联军烧毁,只剩下明成化九年(1473)建造的金刚宝座塔,还有认为在此期间受到义和团事件的波及而寺院毁坏。另一种说法是真觉寺在二十年代仍保留着原来的建筑。1927北洋政府的蒙藏院以2500元将寺院卖给了一个黄姓商人,这人将所有殿堂拆毁当木材卖掉,使四百多年的皇家寺院毁于一旦,只留下金刚宝座塔

 

1961,真觉寺被列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加以维修,后曾一度被北京动物园占用,至1980年腾退,成立了觉生寺文物保管所。经过七年努力,征集了北京地区的石刻、石雕文物近二千种,198612月,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同意成立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1987年为建石刻艺术博物馆拆掉山门,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正式成立。

 

真觉寺以金刚宝座塔而闻名天下,故又俗称为“五塔寺”。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内部用青砖砌,外部包有汉白玉,周身布满精美的雕刻,由于石里的铁被氧化而呈现出淡淡的橙黄色。金刚宝座塔分宝座和五塔及罩亭两部分,底下是金刚宝座,宝座呈金字塔形,高 7.7,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8.6,东西宽15.73,下为0.5的高台基。宝座下部是一层长方形须弥座,须弥座之上为宝座座身,分5塔,每层均挑出石刻短檐,檐头雕饰椽、勾头、滴水等。檐下四周设佛龛,佛龛内浮雕坐佛一尊,佛龛之间雕花瓶石柱相隔,柱头砖雕斗拱以承短檐。

 

宝座南北两面各有一方形塔柱,塔柱东南西北四面各有一小佛龛,龛内原佛像早已遗失。在宝座南北各开一拱券门,南门上有“敕建金刚宝座塔”的匾额。步入门内是一个方形过室,顶为幡龙藻井,这是皇家寺院的标志。塔座内有回廊,并在东西各有一石梯通向宝座顶。过室以里是拱券式结构的环形塔室,中央是一个文形塔柱,四面各设佛龛供奉着药师佛、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燃灯佛(原燃灯佛早已散失,现存为班禅十世所奉)。过室东西两侧各有44级石阶,盘旋而上可通达罩亭,罩亭为琉璃砖仿木结构,亭南北两侧各开券门通向台面,五塔即建在此台面之上。

 

五座方塔形式一样,都是四体密檐式方塔,正中的是一座为高八米的十三层大塔,相传西域高僧带来的五尊金佛就藏在这座塔中;四角是每座为高七米的十一层方塔。方塔顶上的塔刹是一小型覆钵式塔,中间大塔的塔刹的材质为铜制,其他四座的为石质。台面四周有石栏板,塔上风铃随风而动,叮铛作响。

 

真觉寺金刚宝座塔上布满了精美的石雕作品,其题材有八宝、金刚杵、五佛坐骑、四大天王、佛足石等,其中仅佛的造像就有计1561尊之多。这些雕刻作品主要集中在宝座的须弥座和塔体的须弥座。宝座的须弥座上刻满了梵文经句,其间刻着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罐、金鱼和盘长等佛家八宝图案。须弥座的束腰部,以雕刻的金刚杵图像分成44个小单元,其中东西两侧各14个,南北两面各8个。东西两侧的单元内相互对应地雕刻有四大天王、降龙伏虎罗汉、迦楼罗(即金翅鸟王)或宝马、金刚杵、花瓶等造像;南北面都分两边对称地雕刻着狮子、法轮和交叉金刚杵等,区别是北面以孔雀为主,南面以宝象为核心。宝座上边的墙面均匀地分布着许多小龛,每龛里都刻着一尊坐佛,总共计383尊。四座小塔的塔身,全都有石雕的佛像。塔基须弥座同宝座一样,刻满了金刚界五佛的坐骑、金刚杵、法轮和菩提树。

 

与别的塔不同的是,中间大塔须弥座束腰部分的南面,在正中位置刻有一双凸雕佛足,佛教中称为“佛足石”,足心向外,下面托以盛开的莲花,两旁刻有佛门八宝,是佛的象征,有佛迹遍天下之意。传说佛祖圆寂之前留足于摩揭陀国一块石头上,后人刻佛足以示敬仰。在我国共有十余处佛足迹,北京地区仅此一处,而这种凸雕佛足也绝无仅有,其他地方的佛足均为凹刻。

 

金刚宝座塔通体可谓无一处不雕、无一处不刻,雕塑的形象十分生动逼真,且采用了古朴的“减地平级法”,即凸起的主题雕刻与凹进去的“地”都是平的,然而又用尖刀在凸起的主题面上刻出细腻的线条,形象生动而有立体感,使其成为明代巨大的石雕艺术品。

 

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在造型设计上模仿印度佛陀迦耶塔,吸收了诸如内砖外石的建筑方法,但与印度佛陀迦耶塔比较,其不仅整体规模缩水了,而且宝座部分加高了,在结构上灵活地运用了中国古代建筑传统中的檐、椽、斗、拱,在宝座顶上的前三塔之间设置重檐琉璃罩亭等,将高台建筑与密檐式塔融为一体,宝座中建造了过室、塔室、塔中心柱,又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风格。因此,该塔是中印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的佳作,成为北京奇特的古建筑之一。

 

在塔建成后,为保护这座金刚宝座塔,塔表面的石料全部用“血料”保护起来。据说“血料”是用猪血和上腻子和面粉加糯米汁调匀,再刷于塔身上,多次贴麻布刷大漆后完成。现在依然可在宝座塔雕刻的凹陷处见到暗红色的“血料”痕迹。

 

塔前的两株银杏树一雌一雄,树龄逾300年,需三人合抱,至今仍郁郁葱葱、果实累累,堪称真觉寺一宝。早年,由于登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可望见西山景色,故京西百姓常在重阳节登塔远眺以应时令。

 

 

【佛教文化】——金刚宝座塔

 

金刚宝座塔属于密宗一派的佛塔。早在南北朝期间,我国就出现了金刚宝座塔形象的雏形,但金刚宝座塔在汉地发展极为缓慢。现存的金刚宝座塔是受晚期密宗教义的影响而建,多为明清两代遗物。我国现存的金刚宝座塔约有十座:如北京真觉寺金刚宝座塔、西黄寺清静化城塔、碧云寺金刚宝座塔、昆明官渡金刚宝座塔、五台山图照寺金刚宝座塔、呼和浩特慈灯寺金刚宝座塔等。

 

金刚宝座塔的形式起源于印度。传说佛祖释迦牟尼是在金刚宝座塔上得道成佛的。在印度比哈尔邦南部,矗立着世界上最著名的金刚宝座塔——佛陀迦耶塔。明初西域僧人室利沙进奉给明成祖朱棣的就是该塔的图样,因此真觉寺的金刚宝座塔就是按印度佛陀迦耶塔的形制建造的,其五塔分别代表佛经中金刚界的东西南北中的五方佛主。而真觉寺金刚宝座塔也因建于明成化九年(1473)而成为我国金刚宝座塔中建筑年代最早、造型最优美的石雕艺术精品。

 

 

摄于20077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