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海淀万寿寺——冯保督造,张居正撰碑;慈禧行宫,祈洪福齐天

(2012-08-27 20:53:17)
标签:

百家

北京

佛寺

万寿寺

永乐大钟

分类: 北京百家佛寺寻踪
万寿寺

唐为“聚慧寺”,位于海淀区西三环北路万寿桥东北,今苏州街内,高粱河(长河)广源闸西侧。

 北京海淀万寿寺——冯保督造,张居正撰碑;慈禧行宫,祈洪福齐天

★万寿寺山门

 

据《京城古迹考》记载,万寿寺原址为民间寺院“聚慧寺”,建于唐朝。明代时为太监谷大用的家庙。万历五年(1577)三月由明神宗的母后慈圣李皇太后出资银巨万,司礼太监冯保督造,竣工于次年(1578)六月,由朝廷赐名为“万寿寺”。该寺由大学士张居正奉敕撰写了敕建碑文,主要用于收藏中文佛教经卷,是远近闻名的皇家大寺。后佛经移往它处,万寿寺成为帝王临幸驻留之所。明代称万寿寺“璇宫琼宇,极其宏丽”,与之相毗邻的紫竹院原是当时万寿寺的下院。

乾隆十六年(1751)、二十六年1761),弘历皇帝为给其母祝寿曾两次重修万寿寺,使规模更趋宏丽。光绪初年曾毁于火,之后成为菜圃,到清光绪二十年(1894)重修万寿寺作为行宫,连菜圃一起圈入。清朝末年,由于万寿寺处于北海通往颐和园水路的中点,慈禧太后从水路长河来往颐和园时会在万寿寺拈香礼佛,并在西跨院行宫吃茶点,故有“小宁寿宫”之称。1934前后,万寿寺的前部曾用作东北难民子弟学校。解放后,万寿寺中路各殿宇均为驻军所用,寺内佛像除大雄宝殿内尚保存有三尊佛和十八尊罗汉外,其余全部无存。1982年驻军迁出,后经四年多的全面整修,焕然一新,并于1989年改辟为“北京艺术博物馆”对外开放,展出物品以明清时期的艺术品为主,藏品近7万件。中国现代文学馆在新馆未落成前也设在此地。

 

万寿寺坐北朝南,南临长河,东邻“延庆寺”,是东西长河沿岸最著名的古刹之一。万寿寺整体结构保存较完整,占地48亩,东西排列分为中、东、西三路。以中路为主体,自山门以内共七进院落,呈轴线对称分布,中路建筑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即大延寿殿)、万寿阁、大禅堂、假山上有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殿,山下有地藏洞、御碑亭、无量寿佛殿、万佛楼等。西路为行宫,东路为方丈院。

万寿寺山门为歇山式建筑,面宽三间,砖雕八字墙分列两旁,山门殿两侧各有石窗一扇,山门上方有清顺治二年(1645)御赐的石匾,上书“敕建护国万寿寺”。券顶绘有青天流云百蝠图,百只形态各异的红色蝙蝠飞翔于青天流云之间。红蝙蝠谐音为“洪福”,整幅图案寓意为“洪福齐天”,以此祝愿入寺祈愿之人。

天王殿为歇山式建筑,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清代重修,面宽三间,殿内原供有弥勒佛以及护法神塑像各一尊,两侧为四大天王塑像,今已无存。殿前两侧各有古槐树一棵,直径一米有余;再两侧有钟鼓二楼,为歇山顶重楼式;再前有幡杆一对,汉白玉石座。

 

大雄宝殿又名大延寿殿,面宽五间,庑殿顶,明间后檐有抱厦,九踩斗拱承托。殿内原有清雍正御题“慧日长辉”额,今已无存。尚存柱联曰:“戒慧光中,烟去皆般若;清凉界外,花石尽真如。”为清乾隆皇帝之御书。殿内供奉横三世佛,两侧十八罗汉,东西两侧配殿各三间,殿前东西各有御碑一座,东碑阳面为“(清)乾隆十六年(1751)仲冬所立”的《修万寿寺碑记》,以汉、满二种文字刻写;阴面书刻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辛亥年御笔诗一首。西碑阳面为《敕修万寿寺碑记》的蒙、梵两种文字书刻;阴面书刻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孟夏御笔诗一首。庭中有古柏二株。

 

现万寿阁是近年重修的。万寿阁原名安宁阁,八角,阁前额题“欢喜坚固”。1981年因不慎失火而被焚毁,只有东西配殿保持原状,东为大圆满殿,西为普度众生殿,皆为面阔三间的歇山顶式建筑。

大禅堂面宽五间,面阔23.09,进深15.25,硬山顶,原为寺内主持讲经说法及全寺僧众诵经坐禅作佛事的场所。两侧各有配殿各三间,硬山顶,与万寿阁东西配殿间各有廊房七间相连,其进深稍小于配殿之进深。

 

假山整体结构分为三组,各寓意普陀、清凉(即五台)、峨眉三大佛教名山。山上分为三大士殿,各有三间小殿,正为观音殿,额题“声闻普遍”,悬山雕大脊,木架结构饰以旋子彩绘,金龙枋心。左为文殊殿,右为普贤殿,三殿之间有回廊。各殿所在的假山即象征所传三大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普陀、清凉和峨眉三山。三山间沟壑相连,上以石桥相通,千曲百回,跌宕起伏。山下有池、桥,观音殿下假山洞内为地藏洞地藏宫,系四大菩萨之一的地藏菩萨的供奉之所。山间有古树十余株,在假山下有仙桥水池,假山后有御碑亭,八角攒尖,饰有旋子彩绘,亭内有碑一通。

 

无量寿佛殿在假山北,为三间之重檐方阁。原供有无量寿铜佛,现已无存。佛坛上现置从原长椿寺内几经磨难辗转而现存于万寿寺的渗金多宝铜佛塔(参见“长椿寺”)。阁之前后各有六角重檐御碑亭一座,内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所立之《重修万寿寺碑文》,前亭碑刻汉、满二种文字,后亭原告刻蒙、梵二种文字。碑文由清户部尚书翁同和奉敕敬书。殿与碑亭均覆以黄琉璃瓦。殿两侧有圆门锦宫墙,分隔庭院为前后两院,前为假山院,后为三圣殿,二层硬山楼,面宽七间。楼下三圣殿,原额书“法云常住”。殿往南面联曰:“性海波澄,静涵功德水;福林萌博,妙涌吉祥云。”北面联曰:“甘露酒诸天,现清净身,说平等法;慈航超彼岸,以自在力,显大神通。”这些题额及楹联均为乾隆御书,惜已大部无存。楼上为藏经楼。无量寿佛殿两侧有巴洛克式月亮门两座,建于清乾隆年间,在皇家寺院中风格独特。旁设十景亭,为清代后期的雕刻艺术。

最后第七进院是二层木结构的万佛楼,也称藏经楼,面阔七间,进深三间。万佛楼内原供奉五尊坐佛,现已不存在。在万佛楼前,建有一座清光绪十年(1884)之碑亭,是为庆祝慈禧六旬大寿所修,形制与清乾隆御碑亭相同。

 

东路为方丈院,除南向有门外,可由无量寿佛殿东之侧门入,原有僧房、香积厨、斋堂、职事堂和荣堂(接待室)等,现已成为居民区,建筑格局已被破坏。西路为行宫院,除南向有门外,也可由无量寿佛殿西之掖门入,东侧有锦廊,北部有慈港的“梳妆楼”。院内房舍甚多,建筑华丽。过去皇室以水陆两路由宫内颐和园和西山游幸时皆在此停留休憩,烧香礼佛。慈禧太后去颐和园,必到此处休整梳妆,其梳妆楼至今犹存修建十分讲究,系宫庭建筑。

 

 

万寿寺内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既有严整的寺院风格,又带有浓郁的园林色彩,融寺庙、行宫、园林浑然一体,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中国钟王“永乐大钟”在明万历年间(15731619)悬挂于万寿寺中,声闻达数十里,明天启年间(16211627)被弃置,直至清乾隆八年(1743)才被移放至觉生寺(即大钟寺)。

 按北京民俗,每年阴历四月初一起,要在万寿寺举行为期半个月的庙会,整个会期游人云集,热闹非凡。早年每逢阴历四月初四至十五日,在万寿寺有半月的庙会,每年庙会期间,善男信女纷至踏来。当时,北顶妙峰山的庙会与此同期,所以城内许多香客在朝妙峰山后,回香之时,都要绕道万寿寺、西顶(蓝靛厂碧霞元君庙)进香,以至留下了“万寿寺山弯腰——顶上见”的北京地方歇后语,也就是指当年到万寿寺赶庙会的熟人相见后,互相拱手作揖再打打招呼,顺路到西顶娘娘庙进香时,到那里再说话之意。

 

摄于20077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