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北海西天梵境——九龙壁,真谛门,金丝楠木“大慈真如”

标签:
百家北海北京佛寺西天梵境文化 |
分类: 北京百家佛寺寻踪 |
西天梵境 |
又名“大西天”,位于北海公园西北角,静心斋西。
★西天梵境山门 |
据清《国朝宫史续编》载其管理情况为:“首领一,无品级。太监九,俱充喇嘛。首领月银三两,米三斛,公费制钱七百。太监月银二两,米一斛半,公费制钱六百。”民国时徐世昌曾捐资修葺,将山门“西天梵境”改为“天王殿”,后称此处为“天王殿”。
西天梵境坐北朝南,前有三洞五楼砖石仿木琉璃牌坊一座,长达 24.54米,厚2.59米,高近20米,巍峨壮丽,南临太液池。南向题额为“华藏界”,北向题额为“须弥春”,均为乾隆皇帝御书。寺院由山门外琉璃牌坊开始,向后排列为月台、山门、幡杆。山门为歇山黑琉璃黄剪边顶仿木结构券门,城楼式建筑,飞檐垂脊式楼顶,由三座独立拱券式砖门组成,中间大,两边略小,门之间有琉璃墙,中间门额为“西天梵境”。砖门正面装有九九数门钉,门前青白石台阶中部的丹陛上,雕有汉白玉浮雕“二龙戏珠”,据说是明代遗物,尤为珍贵。
门内东西为钟鼓楼,重檐歇山调大脊,灰筒瓦绿流利瓦剪边顶。后为天王殿五间,歇山调大脊,绿琉璃瓦黄剪边顶,殿内左右立四大金刚,殿外东西各有一座八角形石雕经幢,左刻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简称“金刚经”;右刻三藏法师达摩笈多译《佛法药师如来本愿经》,简称“药师经”。
天王殿后为气势宏伟的“大慈真如宝殿”,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殿面阔五间,为重檐庑殿顶,黑琉璃瓦黄剪边,该殿中的大木、斗拱、飞檐、连檐、望板、瓦口全部采用贵如黄金的金丝楠木制作,殿四面不施彩画,显示楠木本色,故又称为“楠木殿”,是中国古代最高级别的建筑开展,规模宏伟,雍容古朴,极为罕见。前出月台,有额为“恒河演乘”,联为:“无住荫慈云,葱岭祗林开法界;真常扬慧日,鹫峰鹿苑在当前。”又北向联为:“日月轮高,眄七宝城如依舍卫;金银界净,涌千华相正现优昙。”皆为清乾隆皇帝高宗弘历所书。殿内供奉贴金铜佛三尊,中间是释迦牟尼佛,左为阿弥陀佛,右边为药师佛,两旁站立十八罗汉塑像。佛前有铜塔二,木塔二。木塔即为铜塔之模型。殿东西各有配殿五间,歇山调大脊,绿琉璃瓦顶。
殿后历级而登,为第三进院“华严清界殿”,殿面阔三间,重檐歇山,黄琉璃瓦绿剪边顶。殿后为七佛塔亭,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前后,为重檐八角,绿琉璃瓦顶,黄琉璃脊,内有八角石塔一座,塔上刻七世佛和乾隆所书《七佛塔碑记》。后为大琉璃宝殿(琉璃阁),殿为二层,上层为重檐歇山顶,上下层皆为绿琉璃瓦顶。额为“华严清界”。联为:“七宝同庄,金界普成具足相;三轮共转,玉毫齐放大圆光。”又有额为:“现法化报身,分涌真常连叶;摄闻思修教,并拈微妙昙华”,皆为乾隆皇帝所书。殿内琉璃砖均刻佛像,与永安寺善因殿相同,共计1376尊。琉璃阁所在之处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曾建有宝塔一座,塔下为青白石须弥座。塔为九层,为琉璃砖塔。塔顶为铜质镀金宝顶,周围挂镀金铜索风铃。但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二月,该塔遭火焚而毁,同时烧毁其他殿宇楼阁十七座。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此地建为琉璃阁。
西天梵境之西是著名的九龙壁,高5.96米,厚1.6米,长25.52米,它原来是“大圆镜智宝殿”的照壁。壁两面各用黄、白、橙黄、紫、绿、蓝、天蓝等七色琉璃砖镶成九条蟠龙,个个矫健雄劲,神态各异,栩栩如生。除九龙之外,在壁的飞脊、垂脊、勾头、滴水等处都有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龙,全壁共有龙达633条。根据清《国朝宫史》卷十六记载:“西天梵境之西,有琉璃墙(即九龙壁),墙北为真谛门,门内为大圆镜智宝殿,殿后有亭曰‘宝网’云亭,亭北及左右屋宇四十三楹,皆贮四藏经板之所”。“大圆镜智宝殿”位于太液池北岸的土山北面,西、北两面临街,殿前建有东西配殿,又称“东西二堂”。后院中央原建有重檐方亭一座,名“宝网云亭”。清嘉庆年间(1796—1820),拆掉“宝网云亭”,改建为五间后佛楼,山门称为“真谛门”。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大圆镜智宝殿”遭到抢劫和破坏,1919年又遭受火灾化为灰烬,仅存九龙壁及“真谛门”。“真谛门”的天花板为六字真言,表示着它原来是一座喇嘛庙,此处为藏经板之所。
照片摄于200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