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题阶段性总结
(2020-06-30 18:39:37)《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题阶段性总结
习惯是一种力,是一种能量。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又确实存在,确实在起着作用。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英国哲学家绋郎西斯·培根在《随笔集》中指出:“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他能够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就应透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我国现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教育名著“爱弥儿”一书中指出:“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思想的习惯,将使他从此以后一生都没有思想的潜力。”
可见,习惯对于一个人性格的构成、潜力的发展等都具有个性的作用。学习,为什么?回答是:学惯了,不学习觉得难受。而坏习惯使孩子不知不觉地去拖拉,去懒散,去干扰人。他为什么那样做?回答是:不为什么,就是拖拉惯了,懒散惯了,干扰惯了,不这样做觉得难受。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好的学习习惯总和成绩优秀的同学相伴,而存在“小霸王”,“小懒虫”、“小馋猫”、“小犟牛”、“小磨蹭”、“小马虎”现象的学生成绩总在中下游徘徊。可见,学习习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之大。小学阶段是儿童构成各种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小学生可塑性大,向师性强,容易构成各种良好的习惯,也容易沾染各种不良习惯。因此,从小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矫治他们的不良习惯是十分重要的。
那么,在一年的课题研究中,课题组的所有研究人员积极学习中,我们培养学生了学生的哪些学习习惯,又怎样培养呢?下面我们想从两个方面来和大家作一个交流。
一、课堂中的学习习惯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习习惯的主战场,课堂中如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掌握知识就会较为简单,教学质量就会明显提升。首先,在课堂中我们要培养好学生课前准备的好习惯。课前准备包括了知识准备和物质准备。知识准备就是要做好预习,这个环节,我们经常想做而做不好,尤其在语文中,我们有时布置了预习任务,搜集资料,有的学生回家根本不找,有的家长还说要什么预习呀,上课学就行了。所以,我们改变策略,我们能够利用精彩两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展示和这节课有关的资料,让其他学生也能了解一些知识;或者利用上课后的1-2分钟,让学生浏览本节课资料,使学生心中有数,利用学生明白的展开交流,做好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
所谓物质准备生理准备,就是上课前,要求学生把上课用的东西,如书本、文具、练习本等放在课桌必须的位置,上课铃声一响,快步走进教室,静坐教室,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等待老师来上课。尽管我们每次都提醒同学们带什么工具,但是到上课时还是是否有带工具的学生,低年级的学生我会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让他们明白不带工具找别人借很尴尬,还有就是让同学们学会交流,让学生学会帮忙别人。对几个调皮的,每次都不带工具的学生,会安排“小老师”利用下课时间督促他们准备下堂课的用品,并趴在桌上好好静息。半年坚持下来,效果显著,孩子们职责心加强,自由散漫的现象明显不见了,每个孩子都学会了听铃声,做准备。
第二、养成敢于质疑的习惯。师生关系要能真正做到和蔼、平等,学生才不会“怕”老师。学生才敢于质疑,学生会提问,一方面说明学生对于学习的资料有着清楚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把疑难问题放在课堂中解决,不会日积月累,越积越多。教师要注意发现和把握学生中出现的疑点和难点。并及时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题,组织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对主动质疑问题或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大力表扬。学生既要学,还要敢问,既要学,又要问。这样我们的课才会精彩。
第三、在课堂中要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课堂中,我们肯定会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可有的学生课堂中就是不认真听讲,这和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够持久有关系,受年龄特征制约,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所以,要想学生认真倾听,还得从我们老师自身做起。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合理分配教学时间,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形象化的直观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深入浅出,使学生都能听得懂。注意调动和持续学生学习的用心性,不讲刺激学生的语言,教态和蔼可亲。
二、学习习惯的培养就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构成的过程。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状况,结合潜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
第一、习惯训练持之以恒。“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一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这个比喻十分形象、智慧。它把习惯比喻为一根绳索,每次行为的重复,就相当于又为它缠上了一股绳索。很显然,每一天缠,不断缠,缆绳会越来越粗,最后有一天,会粗到牢不可破。美国科学家的研究,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我想这只是一个平均数,养成的习惯不一样,每个人的认真程度不一样、刻苦程度不一样,所用时间肯定不一样。在训练的过程中,我们老师们要反复抓、抓反复,对不断出现的坏习惯,不要气馁,而要耐心训导,直至彻底改掉。
第二、整体发展,互相促进。除了学习习惯外,还要养成的良好习惯有很多,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它们都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它们之间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如一个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那就为他构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创造了条件,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粗心大意,要在学习中养成认真细心的习惯是很难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单枪匹马,孤军作战,不仅仅要与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结合起来,还要与校园、家庭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第三、杜绝“5+2=0”现象。5天校园的教育成果和养成的习惯还来不及巩固,就可能在周末的两天中因受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而不见殆尽。调查发现,存在“5+2=0”现象的孩子占相当比例,这当中既有成绩差的学生,也有成绩好的学生,因此,务必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杜绝这种现象,一要不断的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二要寻求家长和社会的帮忙。对于这一点,我想作为家长来谈,因为我的孩子上二年级,平时在校园表现的都不错,但是到了周末,一切规律都打乱了,他完全放松了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也降低了,在这点上,我做的还是不够,我一般是让她到了周五晚上就将进入状态,重新收拾自己的思路,把该记得、改写的都整理一遍,防止周一时什么也不会了。所以,家长必须要配合老师,在校园好不容易改掉的坏毛病,不要让他轻易的丢掉。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就是说习惯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进而“会学习”、“会求知”、“会探索”、“会思考”、“会辨别”,在不知不觉中,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纠正学生心理和行为上的偏差,使学生各方面习惯都得到有效培养,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我们每位老师就应承担的职责。只要我们每一位老师对每一位学生“不抛弃、不放弃”,相信我们每位学生都会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