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县地处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民族交汇融合地带,旅游资源得天独厚。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大地震,这里遭受到严重的破坏。转眼之间,十二年过去,汶川已经浴火重生——
2019年11月22日中午,我和家人经过汶川县城时,参观了这里的汶川博物馆。博物馆由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东方之冠”的设计者何镜堂院士设计,传承了羌族建筑的精髓,延续了羌族传统的文化。
2011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三周年,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走进博物馆,总共分三层:一层为汶川县游客接待中心;二层为汶川历史文化展馆,包括穿越六千年、城镇足迹、红色汶川、古羌家园和羌族文化等五个展厅;三层为汶川灾后重建成果展。
1、穿越六千年
汶川不仅有美丽的自然环境,还有6000多年悠久的人文历史。这里是古蜀文明的源头和大禹的故里,夏商至秦汉时期冉駹古国故地,魏晋南北朝时期汶山郡治所在,唐宋时期茶马互市的“西羌门户”之一。
在中国古代传说之中,禹与尧、舜齐名,治理滔天洪水,划定九州版图,被尊称为“大禹”。根据西汉至唐代的文献记载,大禹生于汶川石纽山刳儿坪。在东汉《景云碑》中记载:大禹在汶川石纽举行“汶川之会”誓师治水,第一次将华夏民族团结在一起,开始治理自然灾害的伟大征程。
姜维城遗址位于汶川县威州镇汶川中学的后山上,乃岷江上游一处极具代表性的重要遗址,包含新石器、汉代和宋代等时期的遗存。姜维是羌族人,三国时期蜀国名将,曾在汶川平定边乱,留下许多传说故事。据说,这里现存古城墙,便是姜维主持修建,所以被称为“姜维城”。
大禹故里
姜维城遗址
汉代青铜摇钱树
出土于姜维城后山
2、城镇足迹
汶川县的城镇建设始于汉代,西晋时改绵虒县为汶山县,北朝梁代时更名为汶川县。唐末五代,置维州于此,为最早的四个茶马互市重镇之一。宋代置威州,明初为汶川县治,明正德七年(1512)移威州于此,汶川县移治绵虒直至民国时期。1952年,县治由绵虒迁回威州镇,延续至今。
3、红色汶川
1935年5月23日,总指挥徐向前在雁门乡索桥村川主庙指挥“雁门关战斗”获取胜利后,红30军、31军、33军之主力部队和总指挥部的红军迅速进占了威州、新桥、绵虒、草坡、卧龙以北地区。在汶川期间,红军向当地民众宣传党的主张和纲领,并且建立了红色政权,展开大小战斗10多次。
4、古羌家园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原本住在西北的大草原,牛羊肥壮,生活幸福。突然有一天,有“魔兵”从北方杀来,羌人抵挡不住,逃到西南地区。在此,羌人遇到“戈”族人,相互之间发生斗争,羌人祈求天神帮助,用白石和藤条打败戈人,逐渐在这里安居下来了。
5、羌族文化
千年古寨,传统村落,羌人在汶川留下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这里通过图片、文字和实物展示了羌族的信仰、礼仪、建筑、服饰、饮食、语言、文学、音乐、舞蹈等各个方面的习俗。在展厅中央,可以看到碉楼与碉房的模型,乃羌族人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历史悠久,特色鲜明。
6、汶川灾后重建成果展
这里分为“亲切关怀 英明决策”“尊重规律 科学规划”“攻克时艰 共创奇迹”“浴火重生
美丽依然”等几个部分。让大家充分感受到“汶川大地震”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抗震救灾斗争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壮丽史诗。我们相信:未来,汶川一定会更加美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