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推出以“陶语诉春秋”为主题的古代陶瓷与文化生活展,通过不同时期的陶瓷器,再现了古人的日常生活。2019年11月16日,我参观这个展览的时候,发现了几个有意思的亮点——
我参观过很多博物馆,也欣赏过许多展览。因此,走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陶语诉春秋”展览时,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普通的文物展览,应该不会有什么让人眼前一亮之处。但是,正在参观的时候,一个又一个亮点脱颖而出,可以充分感受到展览的匠心独运。
1、可爱的卡通鱼
在仰韶文化的彩陶残片上方,一幅有趣的图画吸引着大家的目光:一条条仰韶文化常见的鱼纹,从彩陶的表面游进水中,引起这里卡通鱼的好奇,好像正在跟它们打招呼!
2、陶灯上的火苗
欣赏汉代的陶灯时,发现圆形的灯盘中,竟然粘贴着一束小小的火苗。对古代文物不太了解的游客,也许第一眼看不懂这件陶灯。但是,当“火苗”出现在盘内,一盏灯便生动地呈现在眼前!
3、生动的纺轮图
考古出土最早的纺轮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最初为石片,后来为陶制。一个小小的圆片,中间钻上一个孔,就可以纺织了吗?只看文物,你或许疑惑;但是,当你看到这幅图后,也许就廓然开朗了!
4、科学细致的文物线图
1998年,在扶风县官务村汉墓出土一件彩绘朱雀陶灯,结构复杂,内容丰富。在灯座的表面,自上而下,分为三层,粘贴着28件人物和动物故事。在展厅里的文物背后,补充了一幅文物线图,将精彩的画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5、中国最早的提线人偶
在展厅之中,有两件陶俑,第一眼看过去,感觉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但是,看到上方的文字以后,才意识到这两件文物的珍贵价值。原来它们的胳膊和头是木制的,曾经可以像“提线木偶”一样活动。
6、汉代的泡菜坛
在汉代的墓葬中,出土过许多坛子,顶部有券边,可用以盛水。扣上碗盖以后,便与空气隔绝,防止细菌进入,这不就是“泡菜坛子”吗?当时,泡菜被称为“菹”,乃贵族餐桌上必备的小菜。
7、美味的烤知了
在展厅的角落里,有一个汉代的烤炉,上面放着两串知了。突然让我想起来自己小时候捕捉知了的情景了!其实,早在西周时期,知了已经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在《庄子》和《吕氏春秋》中,曾经记载过古人和知了的故事,以知了扑火的行为,比喻人主明德,天下归心之理。
8、豪华的陶猪圈
古代,中国人认为猪是财富的象征,死后大都会随葬陶猪或猪圈。这里展出的一件汉代陶猪圈,坐落于房屋的拐角,两边有小型的厕所。中间的大猪正在哺育小猪,矮墙上还有一条狗和两只鸡,显得非常热闹!
9、做广播操的镇墓兽
在唐代的墓葬中,都会随葬镇墓兽,造型古怪,面孔狰狞。它们一般摆放在墓室的入口处,恐吓盗墓者,保护墓主人。但是,这里展出的一件镇墓兽,左腿伸出,右腿弯曲,左手握蛇,右手高举。好像在做广播操,一点儿也不可怕!
10、严谨的参考文献
在展览的结尾处,有一块巨大的展板,罗列出展览筹划中使用的大量参考文献,体现了展览策划者的严谨和对学者们的敬意。它不仅让展览的信息更加透明,而且让观众们可以接触更多的书籍,真是一举多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