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工作之余,我随手翻阅了一下11月7日的《华商报》,一条醒目的标题瞬间映入眼帘:“郑国渠申遗
明日有结果”。我心中一喜,陕西的世界遗产总数,又要增加了吗?


但是,当我仔细阅读完下方的文字之后,发现怎么和世界遗产没有任何关系呢?整篇文章都是在讲,郑国渠明日有望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情况。此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里所谓的“申遗”,是指“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呀!
看到这里,我就不得不说《华商报》两句了:你们没有新闻可以报道了吗?如果明天郑国渠真的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话,你们会打出更大的标题“祝贺郑国渠申遗成功”吗?完全是在混淆视听呀!
“申遗”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名字,“遗”是指世界遗产,“申遗”即是指:世界上国家和地区,以某一地区的特殊遗产价值,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申请加入世界遗产的行为。
郑国渠申请加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如果也想冠以“申遗”的称号,请使用双引号表示有特殊含义,以免读者产生误会。《华商报》的编辑和记者,是不懂“申遗”二字的含义呢?还是故意视而不见,吸引读者眼球呢?
“申遗”作为以国家名义进行的活动,媒体在进行宣传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谨慎。否则,不仅会向读者传播错误的信息,而且会毁掉“申遗”的牌子!
郑国渠是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郑国渠首遗址位于今天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

2011年6月6日,我和家人一起前往郑国渠首遗址游览,从礼泉县进入泾阳境内后,沿着泾河东岸的公路一直向北,郑国渠的各类遗址依次呈现在眼前,尽头是一座高大的水坝。这里现存郑国渠口、古道和拦河坝等古遗址,附近有秦以后历代重修与增修的渠首、干道遗址,周围树立着大量的碑石。

郑国渠遗址目前还没有被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所以在未来的很多年里,都不可能申报世界遗产。因此,《华商报》以“郑国渠申遗”作为标题,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希望相关记者和编辑引以为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