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陶海叹汪洋—参观耀州窑博物馆和陈炉古镇侧记

(2014-06-16 19:35:46)
标签:

育儿

分类: 博物馆

       前几天正在拍毕业照时,有学妹问我,愿意和她们一起去耀州窑吗?我立马答应了,并叫上了其他几位同学。耀州窑我之前去过两次的,第一次是2008年7月15日,一大早上网得知被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专业成功录取,为表庆祝一家人出去逛,顺路来到了耀州窑博物馆,瞎看了一遍后离开。第二次是2010年暑假,去延安旅游的路上顺便参观,当时博物馆经过重新布展,免费开放不久。
      研究生毕业之际又有机会来这里,实在是太巧了!周五七点半大家在阳光苑门口集合,在卜琳老师的带领下,和2011、2010级博物馆专业的同学(以及部分其他专业的同学)乘校车前往耀州窑博物馆。刚刚驶出西安时下起了大雨,很快就停止了,一天阳光灿烂,九点多就顺利到达。
耀州窑博物馆位于铜川市黄堡镇西南的漆水河北岸,紧邻西包公路。建筑坐北朝南,门前的广场正中是一座水池,其中有一件硕大的青釉提梁倒注壶,是耀州窑的象征。进入展厅迎面是郭沫若所写的《西江月》:“土是有生之母,陶为人所化装。陶人与土配成双,天地阴阳酝酿。”揭示了陶瓷深厚的文化内涵。
       博物馆分为两层,共有七个基本展厅和一个临展厅,基本陈列以时间为序,先后介绍了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时代耀州窑代表性的瓷器作品,其中尤以唐代和宋代的文物最有代表性。进入大厅后向右第一个展厅陈列的就是唐代的文物,包括一件镇馆之宝——黑釉塔式瓷盖罐。它是当年农民在挖红薯窖时发现的,造型仿佛塔样式,分为盖、腹和底座三部分:盖有七层,顶端蹲着一只猴子,极目远眺;腹部斜收,底部有十二多花瓣;底座有一方台,上有坐佛和瑞鸟,下有力士托举,十分热闹!
      宋代文物由于最为丰富,分为两个展厅,一座内以手工刻花为主,另一座主要展示印花瓷器。耀州窑瓷器的装饰手法有刻、印、划、剔、塑、堆、贴、画、镂空等,但是主要还是以刻花和印花瓷器成就最大。刻花就是在半干的土坯上,用竹签等刻画花纹图案,施釉烧成后形成浓淡不同的色调,清新高雅;由于社会需求量的不断上涨,开始采用模范制造瓷器,数量和效率大大提高,但是花纹较之前单板,被称为“印花”。
     讲解员带领我们参观完后,一个人又折回展厅开始拍照,偶然看到禚振西老师正在陪着卜琳老师参观,很兴奋地跟在后面一起听讲解。禚振西老师是研究耀州窑领域的权威大家,虽然已经76岁了,但是身体十分硬朗,上下楼梯都不需要我们搀扶的。专业的东西老师没有给我们讲太多,主要介绍了博物馆展厅布置的一些不问人知的故事和苦衷。
2014年6月6日上午

 

      离开耀州窑博物馆我们来到了北面不远处的遗址博物馆,共有两组展馆,均位于漆水河北岸,紧挨着西铜公路东侧。它们是在1984—1997年对耀州窑遗址发掘的基础上修建的,当时分为七个区进行发掘,其中南北相临的第一、二区较为重要,在此基础上修建了如今的两座博物馆。

       第一区的博物馆外形呈窑炉形,左侧耸立着两根大烟囱,拾阶而上进入博物馆内,迎面是序厅,绕道其后就是宏大的耀州窑遗址了。据禚振西老师讲,当年发掘时这里从漆水河岸边一直向上,到处都是窑址,这里展示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展厅内的遗址可分为两部分:首先,是一座宋代的制作瓷器的作坊遗址,有堆料场、晾坯场、施釉、制瓷作坊,以及烧瓷的窑炉;再往里看到一片窑炉遗址,相互叠压打破,从唐代一直到宋代晚期,十分罕见,很有意义。

第二区的博物馆造型很不起眼,就是一座普通的长方形建筑,南北的窗口似窑洞状。从西南角的小门进入展厅,宏大的唐三彩窑址就出现在眼前,东西向排列开了,气势宏大。这里的遗址也可以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制作唐三彩的作坊,由东西向并列的七座窑洞组成。这些窑洞功能各不相同,有的是供工匠居住的场所,有的用作原料的制备,有的用作成型,有的用于施釉,有的用作存放土坯泥料。比较系统的反映了唐代制瓷工艺的劳动分工和发展状况;其次,是西北角上的五座唐代窑炉,有横焰窑和半倒焰窑两种类型。横焰窑比较简单,装烧容量很小,可能是为某种产品进行试验或小规模生产所设的。在一些作坊的地面上有一层淤沙,已经成形的瓷器多被冲倒,作坊无疑是因为漆水河水涨淹没,被迫停产。

       《同官县志》中记载:“黄堡镇故瓷厂,在县南四十里”,“地方故老相传南北十里,皆其陶冶之地,所谓十里窑场是也”。我们所参观的两座博物馆就位于黄堡镇西南面,即所谓的“十里窑场”之中,如今这里已经被公路、农田、房屋所覆盖,如果不是几座博物馆提醒,很难想象这里曾经的辉煌。只有旁边的漆水河还在静静地流淌,千百年来一直没有改变!

2014年6月6日中午

参考书目:陕西省考古所《宋代耀州窑址》,文物出版社,1998年;陕西省考古所《唐代黄堡窑址》,文物出版社,1992年;薛东星《耀州窑史话》,紫禁城出版社,1992年

 

      有巢营窟周陶复,郁郁千家烟火连。

        山外遥看不长夜,星流月奔互参差。

                      ——(清)崔乃镛

         这首诗是清乾隆七年,同官进士崔乃镛咏叹陈炉古镇窑场的诗句,可见当时这里家家烧造瓷器,炉火昼夜不息的景象。宋代陈炉就开始烧造瓷器,只是规模远不如黄堡镇,金元兵乱之后,黄堡镇窑场逐渐废弃,窑工流入陈炉镇。元代陈炉镇的制瓷业不断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成为西北重要的瓷器制作基地。民国时期这里依然以瓷器为主业,直到建国之后规模才减小,但近年又逐渐兴起,并且成为陕西第一个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录”的古镇。

       中午离开耀州窑博物馆,继续向东北面行驶,不久就进入了山区,大车在狭小的盘山公路上行驶,挺让人操心的,不一会儿就分不清方向了!两点左右到达陈炉古镇的入口处的步行街,大家约好四点在这里集合,就各自开始闲逛。我们一行人穿过较为冷清的步行街,尽头就是依山而建的村庄,连接每户人家的道路都是利用废弃的陶瓷片铺就的,众多院子的围墙则是利用使用过后的匣钵垒砌而成,有些匣钵还被改造成了花盆,摆放于道路两侧。

       在磨盘改造而成的指示牌的引导下,在村庄中来回穿梭,最终到达了古镇的最高处——北堡,这里悬挂着“陈炉古镇”四个红色的大字,是古镇的象征。北堡正在修建一座庙宇,不仅拥有宏大的正殿和配殿,而且前方还有一座城门似的宏大山门,登临其上俯瞰古镇全貌,依山而建的院落、弯弯曲曲的道路、以及在绿树衬托下金黄色的梯田,都令人心旷神怡。

       从北堡下来沿着盘山的小路进入镇子中间,这里虽然也有学校、政府机关、工厂等,但是丝毫没有喧闹之色。在民居中穿梭,仿佛进入了迷宫,偶然碰到一座农家乐,一些同学饿了,陪他们进去吃饭。这户人家所在的院落是一座小庙遗址,进入窑洞中坐下,男女主人就忙于为我们做面,半个小时就这样过去了,我是没有吃,但据他们所说和我亲眼观察,貌似挺好吃的!饭饱之后才猛然发现已经三点半了,之后火速往回赶。匆忙中在道路的一侧看到有清代的窑炉遗存,旁边不远处,新建的窑场依然在烧造瓷器,院内高大的烟囱十分显眼。

2014年6月6日下午

参考书目:薛东星《耀州窑史话》,紫禁城出版社,1992年

陶海叹汪洋—参观耀州窑博物馆和陈炉古镇侧记

陶海叹汪洋—参观耀州窑博物馆和陈炉古镇侧记

陶海叹汪洋—参观耀州窑博物馆和陈炉古镇侧记

陶海叹汪洋—参观耀州窑博物馆和陈炉古镇侧记

陶海叹汪洋—参观耀州窑博物馆和陈炉古镇侧记

陶海叹汪洋—参观耀州窑博物馆和陈炉古镇侧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