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唐景陵,下一站就是不远处的光陵,它是唐代第十三任皇帝穆宗李恒的陵墓,依尧山开凿而成。2007年来景陵时,由于道路不便,加上时间仓促,所以没有前往光陵。
回到义龙村径直向东,道路逐渐变为了乡间的土路,虽然道路纵横,但是目标是东北面的光陵村,大方向是不会错的。最后自西向东跨过一条土沟,就进入了光陵村中。向北可以看到东西两座山峰,先沿着第一个路口向北靠近西面的山峰,不见有神道的迹象。询问路人才知道,对面的山峰才是光陵。回到村中继续向东,见到一个路口后向北,不久后就在西面的田野里看到了朱雀门的双阙,再继续向北有条土路向西一拐,就进入了光陵的神道。北面毕沅所立的石碑就在不远处,配着身后馒头形的山势,确实很像一座大型的坟头。
从毕沅碑向南,很大一段距离什么也没有,快接近朱雀门双阙时,两座石狮出现在了眼前,这可算是光陵的标志。两座石狮大小不一,东面的石狮较壮,表情凶猛;西面的石狮则很瘦弱,像条狮子狗。东面的石狮还有一个巨大的“玄机”,就是它的身后刻有字,这是我之前在一位名为“三辅客”的网友博客中看到的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28ac260101fosu.html。字迹虽然模糊,但是认真辨认大概为:“明荆山雷潜游”。蒲城为古荆山地,《书·禹贡》:“导岍及岐,至于荆山。”《后汉书·郡国志一·冯翊》注“禹铸鼎於荆山,在冯翊....其下﹝有﹞荆渠也。”所以这大概就是明代蒲城县的某位叫雷潜的人,所刻的“到此一游”性质的题刻。
沿着土路继续向南,并不见有大量的石刻,仅在西面的小树林边看到了一件无头的翁仲。进入村子后,才发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就立在刚才经过的道路北侧,由于碑西面紧靠着一座民房,所以我们从西向东驶过时没有看到,而这里是正对着神道的。跨过村中东西向的道路向南,田野里是对称的翼马和华表,翼马保存较好,只是面部都受到的破坏。华表均被推倒,并砸成了数块。
至此,著名的关中唐十八陵,我总算是全部到到达了。从1995年第一次前往乾陵到现在,已经19年了!
2014年5月31日下午



考察完光陵不过三点多而已,时间还很早,决定去大荔县的丰图义仓看看。穿过蒲城县城后上了高速,在韦庄镇北面下,一直向南进入大荔县城后,折向东过了朝邑镇不远,丰图义仓就出现在道路的南侧。
丰图义仓建于光绪八年,是朝邑籍的清庭东阁大学士阎敬铭提倡修建的,被称为“天下第一仓”。粮仓整体呈四角内凹的亚字,外围有土墙围绕,除北面紧靠土崖没有,其他三面均有,大门开在西面。大门外是新修的广场,其中耸立着阎敬铭的巨大塑像,身着清代官服,正气凌然。塑像的身后就是丰图义仓外围的入口,大门用青砖包裹,门额上嵌有“以资扞衛”四字,进入后就可以看到不远处的粮仓了。与一般的粮仓不太相同,这座粮仓成一个封闭的院落,大门开在南面,有东西两个门洞,正中的一块墙壁上镶嵌着“丰图义仓”四个大字。
从东侧的仓门进入院子,两侧并排有三组建筑,分别开辟为了:丰图义仓历史展厅、粮食文化展厅和阎敬铭纪念馆。展馆前面是一片开阔地场地,四面被窑洞形的粮仓环绕,其中个别仓内还存放有满满的粮食。
从西南角的楼梯可以登上粮仓顶部,好像城墙似的,只是地面明显向下凹,在最低处有排水孔。北面的有一座建筑,其中供奉着紫阳仓祖朱文公,外侧墙壁上写有“龙”“虎”二字,均为慈禧所书。站在这里向北,可以看到对面的岱祠岑楼和金龙寺塔,之间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驿道——“朝坂古道”。从这里一直向东,渡过黄河就是蒲坂,著名的鹳雀楼就位于那里,千百年来黄河就在这一区域内东西摇摆。
2014年5月31日下午
参考文章:杨政等《丰图义仓调查记》,《考古与文物》1995年第6期
离开丰图义仓已经六点多了,开始往回走,过来大荔县城就有些瞌睡,不知不觉就睡着了。突然我爸喊我说前面有座古塔,我马上正看眼,绕过一座遮挡的建筑物,一座不大的古塔就出现在眼前了,顿时精神起来。
古塔正好位于大荔县和渭南临渭区交汇处,交口镇东堡村旁,紧挨公路南侧的一个路口上。古塔周围被一圈围墙包围着,门开在南面,由于大门紧锁,所以只能在外面仰望一番。塔前有一座大殿,塔有9层,呈楼阁式,每层高度由下往上逐渐缩小,四面开有券门,虚实相间。平砖叠涩出檐,一二层有仿木斗拱,四角上悬挂有铃铛,塔身略微向东南侧偏斜。跑到南侧的小树林里方便时,发现地面和土层里有很多的瓦片,可能是原来这里建筑上的。
此塔名为“庆安寺塔”,又被称为“来化塔”“镇风塔”,原塔在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1556年1月)的华州大地震中被毁,三十七年(1558年)重建。如果有机会进入参观的话,可以在塔门两侧看到介绍这一段历史的题刻。
2014年5月31日傍晚
参考书目:赵克礼《陕西古塔研究》第227—228页,科学出版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