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昭陵博物馆离开,就直奔九嵕山。将车停放在长乐公主墓前,沿着西侧的小路向南阙门的方向前行,路很好走,很长一段是铺设有石台阶的。我们一般参观昭陵都是直接去北面的祭坛遗址,其实昭陵建设之初将主要建筑修建于南面,包括南阙门、献殿、寝宫等。后来由于南面沟壑纵横,前往祭祀不便,于是就选择了北面地势开阔的地方进行祭祀,形成了今天的北祭坛。但是由于南面交通不便,所以建筑遗址保存较好。
绕过了一道山沟,就到了南阙门遗址。遗址位于昭陵主峰(唐王岭)正南的山梁上,东西阙保存完好,地面散落有大量砖瓦,其中还有很多有戳印。其后不远是献殿遗址,从这里看唐王岭呈三角形,似金字塔状,左右两侧下方有土梁,依山就势。神秘的昭陵玄宫入口就应该位于此方向的山顶部。向西北面的山陵上看,约在“三角形”右侧边的中部,明显有三座洞穴,就是传说中的昭陵石室了。
从南阙门继续向西,在绕过两道山沟,到达山陵西南侧的一大片开阔地上,寝宫(下宫)遗址就位于这里。如今这里四周城墙尚存残基,地表残留都大量瓦片,内部经勘探有前后排列的三组大型建筑,是供奉太宗灵魂起居的场所。贞元年间这里被野火焚毁,随将下宫迁至西南18里的瑶台寺,现在碑林博物馆所藏的两件走狮就出于此寺。
从下宫位置望唐王岭形状又有不同,山形略呈半圆,两侧有山梁较为平缓,中间为沟壑,十分陡峭。由于山梁的阻挡,在此位置是看不到刚才所见的三个石室的。一条较为宽阔的土路直达山陵西南下,之后的路就不太好走,基本是大片的草地,其间巨石挡路。不一会儿穿过杂草,就来到了石室,石室前后一共四座,大小不一。
离开石室继续向东,路就不好走了,基本上是紧贴着山体而行的。最烦人的是其中的荆棘,后悔没带手套,没走多久,手被刺得到处是口子,脸被划破了。裤子就也被挂烂,之后越拉扯越大,后来基本右腿器盖上下的半条腿就敞在外面了。好怂呀!
沿着半山腰想东绕过两道山沟,到了东面的山梁上稍作休息,就在巨大的石缝间向上攀爬了。从下往上看去十分陡峭,简直是无法攀登的,不过进入岩石之间,感觉就好多了,下面的深渊看不到,上面的顶峰也在视线之外,只管一个劲的爬石头就好了。在岩石间穿梭了一阵子,有人向西侧偶然一拐,发现了传说中的ZLS1号石室。此座石室是昭陵现存9座中规模最大的,经过考证此石室是长孙皇后正式下葬昭陵玄宫前临时安葬之处。
之后的路就好走多了,向东沿着一人宽的小路绕到了山陵地东侧,路旁不时可以看到有圆形的栈道穿孔,是当时通往昭陵玄宫的通道。在山陵东侧可见一处用人为加工的长方形石块垒砌成的两座拱形石室,不同于之前直接开凿于山中的石室,外侧立有徐娘娘的塑像。绕过这里后,之后上上山顶的道路就很好走,其他人太累了加之之前登过山顶,就先下去在北祭坛等候。我和杨明两人从东北面的小路径直登上的山顶,很是轻松。
九嵕山的山顶是很平坦的,一条西北东南向的土路贯穿了几处山尖,有200多米。在南面看主峰呈三角形,当时还幻想等到山尖上,可是到达之后也不知一直关注的山尖在哪里。没有测量工具的话,很难判断哪个点是真正的最高处,于是每个我认为的是山顶点的巨石间都摆拍的几张。由于此山算是这一片最高的山峰,所以视野极佳。北面较为平阔,南面的山岭朝贺般向此山簇拥,西南面的魏征墓,东南面的韦贵妃、长乐公主、城阳公主、新城公主、燕妃墓尽收眼底。东侧的不远的玉皇顶,西侧建陵所在的武将山就在眼前。
从北坡下山,很是轻松。
2014年1月11日11点—16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