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淮南早期共产党人!

标签:
建党100周年文化 |
分类: 新闻 |
他们,是淮南早期共产党人!
淮南日报为淮南早期共产党人立传
《风卷红旗如画》新书出版在即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百年前,风云变幻的中华大地,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崇文尚武的淮南大地,不乏有远见卓识的时代先进分子,早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之时,他们便把共产主义火种,在淮南大地播撒,成为淮南早期共产党人。在建党百年华诞这个历史节点,淮南市作家协会将推出《风卷红旗如画》新书,通过寻访早期共产党人在淮南地区留下的红色印记,进行纪实文学的创作,讲述红色故事,铭记党的历史,以此献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
《风卷红旗如画》主编为淮南市作家协会主席金妤。金妤介绍,2020年,在淮南市文联的领导下,淮南市作家协会便有了编撰此书的起意。去年年中,市作家协会组织15位作家,开始了对25位淮南早期共产党人“寻访红色足迹”。历时半年,通过细致的采访和写作,今年初,15篇寻访红色足迹的文章完稿,将25位淮南早期共产党人的故事汇集成册。在今年“七一”建党百年前夕,《风卷红旗如画》将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
风云激荡 救亡图存
百年前,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任世界列强宰割、欺凌。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觉醒年代,当最早的一批播种者升起第一面以镰刀、铁锤为标志的鲜红的党旗时,在她的旗帜下,涌现出许许多多优秀的中华儿女,热血的淮上儿郎更是其中的活跃分子。
金妤介绍,回溯那个时代,淮南大地上能涌现出那么多早期共产党人,并成为党在安徽农村地区的中心,与其崇文尚武的特质密不可分。当灾难深重的祖国,出现救亡图存的希望火种时,这些时代先进分子,便成为马列主义的盗火者、传薪者。
其中,淮南地区早期共产党人高语罕在当时有着广泛的影响。高语罕,寿县人,1920年入党的中共早期党员,与毛泽东共过事,与陈独秀相交甚笃,是吸收朱德入党的党支部成员,在黄埔时和南昌起义中与周恩来、叶剑英等多有交集……
高语罕与陈独秀、李大钊都是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的同学,之后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时,高语罕是积极的撰稿人。1920年10月4日,北京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成立,李大钊为负责人,正在北京的高语罕,参加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秘密活动,并经李大钊、张申府介绍,成为中共第一批党员。
1922年8月,高语罕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参加中共旅德支部,与朱德同学。回国后,高语罕到芜湖任教。当时的芜湖是安徽省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的一个中心,这与高语罕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蒋光慈、李克农、曹蕴真、薛卓汉、曹渊等先进青年,都是高语罕的学生或同乡。
金妤告诉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淮南早期共产党人接受先进思想主要集中在两所学校——上海大学和黄埔军校,而这两所学校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曾被相提并论为“文有上大,武有黄埔。”
上海大学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位于上海的一座“红色学府”,凝聚了一批中共早期领导人和理论家,如瞿秋白、恽代英、张太雷、蔡和森等,并且首开国内高校之先河,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理论引进课堂、编进教材、武装学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本书所写的薛卓汉、方运炽、吴云、吴霆、程锡简等,就是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生,他们都是在这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黄埔军校是指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本书所写的曹渊和孙一中,就是聆听孙中山教诲的黄埔一期学生。高语罕是政治总教官,茅延桢是一期学生队第二队队长、军事教官。之后,程锡简、廖运周等都先后成为黄埔军校的学生,廖运周在这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6年1月,在gmd二大上,毛泽东当选候补中央委员,高语罕当选中央监察委员、常委。1926年5月3日,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学,这届农讲所由毛泽东任所长,高语罕任政治训练主任,萧楚女任教务主任,招收了全国20个省区的300余名学员,寿县籍的曹广化等就是这届农讲所的学员。
淮南大地 英杰辈出
据《中国共产党安徽组织史资料》统计,1924年年底之前,安徽全省有早期党员40多名,而属于今天淮南市辖地的党员就有31人。可以说,当时淮南大地上的共产党员是安徽早期党员的主力军!在《安徽现代革命史资料长编》第一卷里,罗列出1925——1927年中共中央派到苏联学习安徽青年21人的名单,淮南地区的就有11人,本书寻访的先烈方运炽、吴震就是其中2位。
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蒙昧昏暗的中国大地上,为何淮南大地能出现如此多的共产党人?这是因为:淮南大地,文脉绵长,底蕴深厚。古有千古奇书《淮南子》,清末出了一代帝师孙状元,这片灿烂的古文明之地,文风昌盛。开枝散叶之际,开化发达的上海、京师之地,便有淮南养育的知识分子落地生根,当先进思想传入时,他们会首先接触到,便有开风气之先之举。
1920年就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一批党员的有高语罕,而茅延桢、曹蕴真、徐梦周,于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薛卓汉、方运炽、吴云、吴震、吴霆、程锡简,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曹渊、孙一中、王影怀……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由此,淮南地区成为了安徽地区早期共产党活动中心。1923年冬,中国共产党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成立。曹蕴真任书记,徐梦周任宣传委员,鲁平阶任组织委员,直属党中央领导。小甸集“特支”,是安徽最早成立的农村党支部。据此可以说,寿县小甸集是安徽党的火炬在农村最早点燃、党的旗帜在农村最早举起的地方。小甸集“特支”,在我党早期革命史中占有浓墨重彩的一页。这个当年直属中央的特支,促进了寿县党组织的发展壮大,进而在党的领导下,于1931年发动了著名的“瓦埠bd”,诞生了一支红军游击队。
历史悠久的淮上大地,流淌着母亲河——淮河。金妤介绍,25名早期共产党人都是这条河流域的人。这条河送他们去外地求学,增长见识、接受新思想的教育;这条河又载着他们回到故乡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活动。他们每一次重要工作和重大活动都离不开这条河的联动和庇护,养育了早期共产党人的这条河也把无私、顽强、执着的精神赋予在他们身上。
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淮南大地上几次有影响的农民bd,也都发生在淮河的干流和支流上:1930年淮南地区第一次革命bd——白塘庙农民起义,是在淮河北岸;1931年春震惊江淮的瓦埠bg,是在瓦埠湖的东岸。还有血流成河黄家坝武装bd,游击队员的行军路线就是沿河行进,由瓦埠湖东岸到淮河南岸,再到淮河的北岸黄家坝,举行了这次牺牲惨烈而精神不屈的武装暴动。
红色传承 精神洗礼
淮南市作家协会“寻访红色足迹”活动谋划于2020年上半年,从淮南大地上的早期共产党人中选出25名代表,组织15名骨干作家进行寻访创作,到早期共产党人足迹所到的地方,寻访后代、找寻遗迹。
金妤说,15位作家里有60后、70后、80后,对早期共产党人的故事和精神了解程度不一,经过许多次深入实地的寻访之后,作家们无不为革命者的精神所感动,无不怀着崇敬的心情把他们的故事进行讲述。作家们就像是一支红色精神的宣传队,每到一个地方,就把早期共产党人的故事和精神进行宣讲传播,让红色精神高扬在淮南大地上。
80后作家熊文田在“寻访红色足迹”纪实文学写作中选择的人物是高语罕、茅延桢,是因为这两位革命先辈都是寿县正阳关人,而熊文田是生在正阳关、长在正阳关、最初工作地点在正阳关,对这个地方很熟悉。当真正深入采访时,却发现时间毕竟过去100年了,好多历史遗存、旧址已难以寻觅,道阻且长,但迫在眉睫,他感到这项工作确实等不得了。红色文化不能忘记,红色足迹更不能消逝。
熊文田说,当带着虔诚之心去还原高语罕、茅延桢之时,更是心灵受到净化,灵魂受到洗礼的时候。高语罕是反清志士、五四先驱,他对大众的关切和贫贱不能移的人格,让人肃然起敬。茅延桢,为了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下葬时还穿着血衣,让人动容。在本书创作中,能有幸将这份崇敬化作一份担当,将他们在淮南大地的点点星星,抽丝剥茧,具象出来,是感到特别欣慰和自豪的。
淮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雪峰 李严 摄影报道
后一篇:淮河穿过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