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不是讲理的地方”吗?
标签:
家教时评逻辑 |
分类: 学术论文 |
.家教篇.
我曾看到,有人因“发现”“家庭不是讲理的地方”而欣喜异常,其欣喜程度类同发现真理一样。这恐怕是为自己的胡作非为找到了理论根据而欣喜吧?这个逆命题乍听似乎有理,然而是经不起推敲的。说它有理,是指在家庭内部,亲情之间不宜总板着面孔讲道理。如果这样,就会失了和气,消了温情。家庭的温暖感、幸福感便会荡然无存。因此是不是讲情的地方,我想毋庸置喙。那么家庭果真不是讲理的地方吗?
如果家庭不是讲理的地方,那么哪里是讲理的地方?是社会?众所周知,家庭恰恰是社会的细胞。从细胞中缺失了讲理的基因,在社会这个肌体中能指望养成讲理的习惯?中国人自古重视家教,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对家庭来讲,一个孩子人性、人品、人格的形成,家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父母肩负着神圣而崇高的职责。善的传承父母首先是孩子的榜样,这是后天;当然还有先天遗传。即使丧失人性的父母,一般也会在给子女的传承中多少用道德感加以掩饰,不希望孩子走自己的路吧?从“人之初”到成人,父母没少苦口婆心的讲理吧?怎能说“家庭不是讲理的地方”?在中国,家教的内容和形式之丰富,足以汗牛充栋,因此家教形式远不止于直接讲理。高明的家教寓理于灵活多样的形式中,但绝不缺“理”这个灵魂。比如,母亲给婴儿的一个微笑,一个亲吻,能说不是一种鼓励,一种褒奖?能说不是对婴儿面对母亲微笑的善行的引导?从“孟母三迁”,到“孔融让梨”;再从“曾子杀猪”到“二十四孝”。哪个生动的故事里不蕴含做人的道理?可见在家庭里,每个人的举手投足都渗透着一个“理”字。这个理就是从法律层面和道德层面规范人的行为的准则。它具有普世价值,是人所以为人的根本圭臬。这是人的社会性所决定的。除非离群索居,与狼共舞,才不要这一套。试想,一个家庭一旦失去讲理的家教环境和功能,尤其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那么其危害性何异于洪水猛兽?父母面对子女时,只知道宠养,不知道约束行为,规范品行。或者约束不能晓之以理,简单粗暴。久而久之都会给孩子未来埋下祸根。在强调家庭是讲道理的首要场所时,并不否认讲温情,培养情感的重要性。但是,不能因为家庭需要培养人际情感而否认讲理在家教中的重要地位。试想,一个人在家里都没有讲道理的习惯,还能指望他在社会上讲道理?如果没有培养成这些作人的基本素养,那他将寸步难行!
情和理在一个家庭里,应是相辅相成的。正确的认知应是既要讲情,又要讲理。不该把二者对立起来,形成人为的排斥。否则有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从这个意义上讲,上述逆命题只需要在副词“不”之后再加一个副词“只”。即“家庭不只是讲理的地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