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淮海中路风貌保护道路

标签:
旅游地理历史文化房产 |
分类: 城区、乡村、园林 |
淮海中路位于上海市中心,东起西藏南路,西至华山路,全长5.1公里,兴起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名店林立,名品荟萃,被誉为上海城市的“时尚之源”。
淮海中路修筑于1900年,旧时法租界越界筑路,初时筑八仙桥至顾家宅泥石道路,名“西江路”,1901年,继续延伸“西江路”,筑成4公里新路,以法租界公董局董事“宝昌”之名,命名为“宝昌路”。1906年西江路与宝昌路合并称为“宝昌路”。1915年6月,以法国将军“霞飞”之名改为“霞飞路”。1943年改称“泰山路”。1945年以国民党元老“林森”之名,改为“林森中路”。1950年5月为纪念“淮海战役”胜利而改名“淮海中路”,沿用至今。不难看出,该道路的每一次更名,都见证了上海市的一次历史变迁。
淮海中路道路两侧树木茂盛,各式建筑外观富丽堂皇,内部典雅高贵,其中更是不乏俄侨老店,或是同业之最,涵盖着几乎与世界大都市同步的高档生活消费品,尤以西式餐点、服饰百货最具特色。年轻人时尚的一天,从“红房子西餐厅”开始,然后逛街购物,最后在“国泰影院”结束。电视剧《上海滩》中,丁力最大的梦想,就是“离开闸-北,住到霞飞路上”……
淮海中路375号为为“法国公学”旧址,建成于1909年,该校1927年迁至华龙路(今南昌路科学会堂)。当年法租界公董局大楼修缮时,曾将此作为临时过渡之用。抗战胜利后,作为上海市政府-社会局、教育局等机构的办公地。1958年,“比乐中学”迁入。现为“中环广场”,沿街建筑外墙红砖镶砌的清水风格得以保留,平面规整对称,立面为带有早期现代派倾向的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的构图。
淮海中路449-479号为“培文公寓”,旧称“培恩公寓”,1923年由法商万国储蓄会投资兴建。大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高7层,中部10层,占地面积5200,建筑面积16665,沿街作周边式布置,构成淮海中路、雁荡路、兴安路和重庆南路围合的整个街坊,造型宏大且富有层次感。其主体建筑为2幢沿淮海中路建造的长体型大楼相接组成,是淮海路沿街最长、体量最大的装饰艺术风格(Artdeco)建筑,1994年被列为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
淮海中路481号为“永业大楼(Young Apartments)”,旧称“杨氏公寓”。建成于1933年,现代派风格,局部装饰为古典式。转角处圆柱体为立面构图中心,其上高出屋檐一层,覆圆锥型檐顶,为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
淮海中路468-494为“康绥公寓(Cozy Apartments)”,1932年建,现代派风格。立面简洁,通过材质对比强化水平向立面划分。局部体现出装饰艺术派特征,为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
淮海中路567弄为“渔阳里”,始建于1915年8月,历时四年建成。其中6号为砖木结构的石库门建筑,两层,坐北朝南,原由戴季陶租住。1920年8月22日,经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领导人陈独秀倡导,俞秀松、袁振英、叶天底、金家凤等8人在此成立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初,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于此设立团中央机关。
淮海中路622弄为泰山公寓(Tai Shan Apartments),又称“泰山大楼”,1928-1930年建造。三排六栋多层公寓,前两幢沿街,平面凹形。平屋顶、水泥砂浆压花墙面。各幢间在墙顶转角处以横梁相连,现代派风格,为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
淮海中路758号为“瑞金公寓”,旧称“爱司公寓(Estrella Apartments)”,1926-1927年建造,邬达克设计,带有法国文艺复兴风格,是上海早期公寓建筑。建筑立面间隔布置强调竖向构图的凸形窗,窗设竹节状细圆柱,上部双重檐口间饰半圆券三联窗以水平线条相连。为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
淮海中路814弄为“国泰公寓(Cathay Flats)”,1912-1936年建。平面布局和立面构图为现代派风格,立面材质和细部处理具有哥特复兴特征。外立面为褐色面砖,窗洞、阳台栏杆和转角处做仿石饰面,形成材质对比效果。为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
淮海中路870号为“国泰电影院”,建成于1932年1月,初名“为国泰大戏院(CATHAY THEATRE)”,在旧上海是知名的高档电影院。
淮海中路1202号为“淮海公寓”,旧称“盖斯康公寓(Gascoigne Apartments)”,由万国储蓄会建造,赉安洋行设计,中法营造厂承建,1935年竣工,当时多为外侨租用。建筑高层在后,多层在前并沿街,中间形成较大的庭院。立面均为中轴对称,以凹阳台、转角窗、窗间墙相对集中布置,形成虚实对比。现代派风格,为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
淮海中路1285号为“上方花园”,最早是一处西班牙风格的花园住宅,内有草坪、喷水池等,为英籍犹太人“沙发”设有,故旧称“沙发花园”。1939年,浙江兴业银行购得此地后,新建74幢三层高的花园里弄住宅,总体构成为行列式布局,仍名“沙发花园”。每幢建筑风格各异,每个门牌号为一个独立的居住单元,既有装饰简洁的现代式,也有缓坡筒瓦的西班牙式,且细部装饰富于变化,屋内宽敞明亮,是上海高档新式花园里弄住宅的典型代表。上世纪五十年代改名“上方花园”,取自旧诗“月在上方诸品静,心持半偈万事空”的意境。其内多有名人居住,著名出版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张元济便居住于其中24号,并为之题写弄口门匾;被誉为“中国现代会计之父”的潘序伦也曾居于其中16号。
淮海中路1323号为“福熙巡捕公寓”旧址,后来曾作为上海市警察
淮海中路1326号为“淮海大楼”,旧名“恩派亚大楼(Empire Mansions)”,又名“帝国公寓”,始建于1931年,1934年初落成,由浙江兴业银行投资建设,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大楼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央原高6层,两翼高4层,后于上世纪80年代改建各加1层。沿街立面以浅色墙面搭配深色带形窗,组成舒展的水平线,简洁大气,与饰以垂直装饰线的转角立面形成强烈对比,勾勒出其典型的装饰艺术派(Art Deco)风格。1994年,大楼被公布为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
淮海中路1350弄为“愉园”,由四排16幢三层砖混结构住宅组成,建于1941年,总建筑面积5879平方米。
淮海中路1413号为“鸿英图书馆”旧址。该建筑始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是一幢典型的三层砖混结构的西式建筑。当时由黄炎培先生发起,实业家叶鸿英先生捐资建造。1933年6月,该建筑改名为“鸿英图书馆”,“以社会科学为范围,以社会科学之历史为核心”作为其收藏特色,并“尽量搜集关于近代史及其史料”。该馆藏书15万册,其中3777册181.3万件是建国前日报剪报资料,极为珍贵,成为当时“东南第一文史局”。
淮海中路1431号为“巴塞住宅”旧址,由西班牙人“巴塞”于上世纪初投资兴建,当时巴塞成立一个名为“望德堂账房”的机构,管理财务,投资上海的房地产,“巴塞住宅”即为当时所投项目之一。该处建筑占地10余亩,建筑面积804平方米,主建筑为典型的西班牙式风格。上世纪八十年代(1980年开馆),这里曾为法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现为法国驻上海总领事官邸。
淮海中路1469号为“美国
淮海中路1843号为“宋庆龄故居”,建于1920年,为一处近代欧洲独院式别墅住宅。整个院落占地约4830平方米,其中,主楼是一幢白色假三层带花园的欧式建筑,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1988年5月起向公众开放。
淮海中路1850号为“武康大楼”,旧名“诺曼底公寓(I.S.S Normandy Apartments),又称“东美特公寓”。大楼始建于1924年,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八层,外观形似“巨轮”,由万国储蓄会出资兴建,由旅居上海的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