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黄浦-汉口路风貌保护道路

标签:
旅游地理历史文化 |
分类: 城区、乡村、园林 |
汉口路位于上海市黄浦区,东起中山东一路,西至西藏中路,全长1593米。
汉口路是开埠前通往黄浦江边的四条土路之一。开埠后筑外滩至河南中路段,因靠近江海北关,故名“海关路”。清同治四年(1865),向西延伸至今湖北路,第二跑马场拆除后,又向西筑至现西藏中路。1865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以湖北地名改名为“汉口路”,这也是上海租界里最早使用中国地名命名的马路之一,俗称“三马路”。
汉口路最东端的南北分别矗立着海关大楼和上海总工会大楼,门牌号分别为中山东一路13号、14号。
海关大楼旧称“江海关大厦”,于1925年12月工程奠基,历时两年建成。大楼最高处为钟楼,为当时亚洲第一大钟,其与“伦敦大本钟”同为“英国Whitchurch公司”设计制造,钟楼的四个钟面由100多块大小不一的乳白玻璃拼揍而成。1928年元旦,海关大钟首次敲响,之后每隔一刻钟,都会奏响4个节拍的英国古典名曲,“威斯敏斯特”,成为上海外滩的“报刻钟”,后改为“东方红”乐曲。
上海总工会大楼旧称“交通银行大楼”,重建于1946年,是整个外滩建筑群中最“最年轻”的“老建筑”。其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建筑设计强调垂直的线条,外立面简洁明朗,底层外墙用黑色大理石贴面,属近现代主义风格。该地块最早为英商所购,后售与“德华银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7年“德华银行”包括外滩14号建筑物由始创于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的交通银行接管,并于次年成为交通银行总行所在。其后,随着业务发展,交通银行几番计划拆旧重建,但终因战争而搁浅。抗战胜利后,交通银行总行返回上海,正式实施外滩大楼重建计划,并于1948年10月竣工。1951年,该建筑移交上海总工会使用,故现称“上海总工会大楼”。
汉口路50号与四川中路交汇口,曾是大清银行上海分行所在地。大清银行的前身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国家银行“户部银行”,1908年改名为“大清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1912年2月,中国银行在此开业。大楼建造于1908年,大楼砖混结构,为古典主义风格,立面构图严谨,纵向三段式划分明确,造型轮廓整齐、庄重雄伟,装饰集中于入口和转角部位,具有明显的巴洛克特征。2005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四行储蓄会大楼位于汉口路与四川中路交汇口,门牌号为四川中路261号,大楼由邬达克设计,底部和塔楼为汉白玉墙面,中间是褐色面砖的“乔治式折衷主义”,大气庄重却不沉闷。正因为这幢大楼的成功,使得邬达克有机会为四行储蓄会设计后来的国际饭店。“四行储蓄会”是由民国时期天津的“大陆、金城、盐业”三行及上海的中南银行联合成立的金融集团,1947年应民国政府的银行法,改组成立“联合银行”,这幢大楼也被称为“联合银行大楼”或者“联合大楼”。
汉口路110号为中南银行大楼,当年其与盐业银行、大陆银行及金城银行,合称“北四行”。该银行由中国金融、工商界人士和南洋华侨合营,故称“中南银行”。如今为天津银行上海分行租用,该大楼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汉口路151号曾是浙江第一商业银行所在地。1909年,浙江的官银号改组成浙江银行,总行设在杭州,次年在沪开设上海分行。辛亥革命后,浙江银行改称为中华民国浙江银行。1945年抗战胜利后,总行于同年复业于杭州,改名浙江省银行。上海分行于1947年3月恢复,次年改名为浙江第一商业银行,并在汉口路151号建造新楼,直到1951年9月竣工。
汉口路与江西中路、河南中路、福州中路所围合之处坐落着一幢半围合型建筑,门牌号汉口路193号,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大楼”旧址,这里曾长期作为上海的行政中心。最早是上海公共租界最高行政机构“工部局”的办公大楼,1945年民国上海市政府等部门迁入工部局大楼办公,因此也被称为“工部局大楼”和“老市府大楼”。1949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在此宣告成立,大楼成为新中国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楼,直至1956年迁往汇丰银行大楼。该大楼始建于1914年,落成于1922年,设计上遵循的是封闭式的欧洲古堡风格,于1989年被列为上海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
汉口路与江西中路、九江路围合之处坐落着上海圣三一堂,门牌号为九江路219号,南隔汉口路就是“原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大厦”,因其红色的外观,俗称“红礼拜堂”。其前身为1847年建成的“圣三一礼拜堂”,1866-1869年重建,外观为新哥特式,亦是上海早期最为庞大华丽的基督教堂。解放后,曾作为黄浦区政府所在地。
汉口路309号与山东中路交汇口,矗立着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的旧址,这里曾是著名的“申报馆”。该建筑为5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3680平方米,为新古典主义装饰风格,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汉口路旧时为上海滩的“报业街”上海最早的报纸是英国人创办的《北华捷报》,报址就在 “海关路”,尔后诞生的沪上第一张中文报纸《上海新报》也坐落于此。从清宣统二年(1910年)初起,《天锋报》、《民立报》、《民强报》、《太平洋报》、《中华民报》、《民国新闻》、《时事新报》、《大共和日报》、《神州日报》、《晶报》、《回民日报》,《上海画报》等数十家报馆择此而立,其中的《申报》、《新闻报》和《时报》更是上海最重要三份报纸。“四更向尽,东方未明,街头人影幢幢,都是贩报的人,男女老幼,不下数千人。一到《申》、《新》两报出版,那简直是一股洪流,掠过了望平街,向几条马路流去,此情此景,都在眼前。”
汉口路422号为“华企大楼”旧址,历史上曾为上海证券交易所,也是当时远东最大的交易所。大楼为“工”字形布局,钢筋混凝土结构,前后为5层,中间8层,建筑面积17000平方米,由中国建筑师陆谦受设计。
汉口路740号原为扬子饭店,建造于1934年,著名留法建筑设计师李蟠设计,并潘荣记营造厂建造,以其流行的装饰艺术风格,赢得与礼查饭店(今浦江饭店)、中汇饭店(今和平饭店南楼)齐名的“远东第三大饭店”的美誉。扬子饭店经历了岁月洗礼,见证过上海滩的纸醉金迷,阮玲玉、蝴蝶、徐来等名星都曾在此演出或聚会。
沐恩堂原名“慕尔堂”,地处汉口路与西藏中路交汇口,门牌号为西藏中路316号,初建于1859年,1887年重建时因得到美国教徒慕尔的巨额捐赠,得名“慕尔堂”。 1930年,教堂再次重建,由著名设计师邬达克采用凹凸红砖拼接设计。“慕尔堂”坐东朝西,为美国学院式哥特建筑,正中为大堂,三跨空间,其中中央跨度特大,三面围有挑台。1958年实行联合礼拜后,改名为“沐恩堂”。抗战初期,教堂曾收容过大量难民,后被日军占领,一度用作日本宪兵司令部。解放后,这里曾是南京中学的校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