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级文物之“牛虎铜案”

标签:
旅游历史文化 |
分类: 人文、历史、教育 |
“牛虎铜案”是一尊战国时期的青铜礼器,用于祭祀时放置牛牲之用,也是云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牛虎铜案”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墓葬群,铜案由二牛一虎组成,长76厘米、宽36厘米,高43厘米。主体造型为一头大牛,站立状,牛角飞翘,背部自然下落成案,尾部饰一只缩小了比例的猛虎,虎做攀爬状,张口咬住牛尾;大牛腹下中空,横向套饰一只站立状小牛。
“牛虎铜案”作为一件祭器,其中,大牛与小虎用模具铸造,一次成型,小牛则另铸再焊接于大牛腹下,在力学和美学上都达到了极高水平,既有中原地区四足案的特征,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此铜案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是中国青铜艺术作品的杰作,更是我国古代文化之稀世珍品。
1972年,“牛虎铜案”发掘出土的简报刊登在文物杂志上,当时正好在甘肃武威发现“铜奔马”,于是,考古圈便流传着“北有马踏飞燕,南有牛虎铜案”的说法。二者都是国宝级的文物,更是被首批列入中国禁止境外展出的文物。
前一篇:上海黄浦-福州路风貌保护道路
后一篇:上海黄浦-汉口路风貌保护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