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渭南-潼关古城
标签:
旅游历史地理人文 |
分类: 古城(镇)、古建筑、古道 |
潼关古城位于陕西渭南市潼关县北港口镇,是因享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的潼关而形成的城池,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潼关初设于东汉末,当时废秦时所建河南灵宝函谷关,武帝和献帝先后迁关于河南新安及弘农衡山岭。后献帝又于建安年间,迁关于潼关上南门外,即今港口镇杨家庄、城北村一带。潼关之名,也始自于此。南北朝时,北周败东魏于此,北周取胜后,改潼关为“潼谷关”。隋代南移数里,唐武则天时北迁塬下,形成今日潼关城旧址。唐置潼关津,明设潼关卫,清为潼关县,民国时袭之。



潼关古城地处黄河渡口,以及黄、渭、洛三河交汇之地,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之塞,是进出三晋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出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从始建至唐代,两经迁徙,三地设防,城池多变,设施不一。明代,潼关为军事治所,设潼关卫,城池空前扩大。清朝仍在明代潼关城地设防,进行了多次复修,并有所新建,最多时五十多条街巷,起伏密布,纵横排列,城池更加完善,雄伟可观。



潼关古城“面对风陵,北连蒲关,河山之险迤逦相接,实为天然形势之雄”、“东连鼎湖,西接太华,秦岭障其南,洪流绕其北,所谓神明之奥区,帝宅之户牖”。故有“潼关固则全秦固,全秦固则京畿固”之说,明万历时城楼题“三秦锁钥”、“四镇咽喉”坊。抗战时,陈诚曾题“中流砥柱”巨匾悬于内城楼上。《中国历史军事地理要览》记载:“古潼关关城历经宋、元、明、清乃至民国的修葺,基本保留完好。新中国成立后因修建三门峡水库拆掉潼关城楼,现在还留有土垣,关左有新建的黄河铁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