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娄塘历史文化风貌区

标签:
旅游城市地理历史文化 |
分类: 城区、乡村、园林 |
娄塘历史文化风貌区位于上海嘉定区西北部,区内蜿蜒的街巷与纵横的水系相互交织,留存有大量明、清、民国时期江南传统民宅群落,建筑格局独特。





娄塘历史文化风貌区范围为南至娄塘河;北临嘉唐公路、坝桥;西靠洋泥泾,占地面积43公顷。区内留存有娄塘纪念坊、天主堂、印家住宅、春蔼堂等代表性历史建筑。娄塘纪念坊坐落于小东街,坊高6.10米,宽8.5米,是为纪念民国21年(1932年),受日军占领娄塘影响,小东街居民流离失所,以及在新加坡侨胞的资助下,复得其所的事件所立。天主堂地处娄塘人民街,始建于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教堂的顶和屋檐融合了中国民间传统建筑风格,特别是十字架下方的尖顶上刻着龙凤呈祥的图案。印家住宅坐落于娄塘南新街,是近代中国出版业著名实业家、曾担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及其主要股东的印有模于民国初年建造的私人住宅,具有典型的民国建筑风格。解放后作为娄塘镇政府办公地。
娄塘镇因依娄塘河而得名,其所在区域秦时属会稽郡疁县,西汉改疁县为娄县。《嘉定县志》载,娄塘镇于明永乐年间,由里人王璇创市。明末,当地所产斜纹布被各地客商争相采购,往来贸易,岁必万余。清末,每日集市一次,从天亮开始,四面八方的人向镇上汇集,八点钟左右则形成高峰,商品主要为棉花、纱布、杂粮等。市街涉及29个行业、大小商店数百家,以中段大北街、小北街、品泉里等处最为繁盛。其中尤以饭馆、茶楼、酒馆、点心铺最多,据载,娄塘集市能够维持“一日一集”达数百年长盛不衰,以茶、酒、商为内涵的集市文化对娄塘古镇的形成与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娄塘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建筑布局被称为“娄塘街,条条歪,七曲八弯十七八个天井堂”。娄塘19条依河而筑的街没有一条是笔直的。古时,娄塘的房屋沿河而建,既可方便商品流通,又可节约运输成本,还可为外出和生活用水提供方便。而横沥河与娄塘河两条主河道过镇时,河道自身就是交叉弯曲的,街道适应河道的弯曲,难以正直。娄塘的街巷并非完全依河而建,为取水方便,挖井取水成了建房造屋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此也构成了广泛地分布于全镇各个民宅的井系。“十七八个天井堂”便是形容多的意思。





娄塘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一大特色是“食文化”,旧时当地流传着 “金罗店、银南翔,铜江湾,铁大场,教化嘉定,食娄塘,武举出在徐家行”的民谣。“食娄塘”主要体现在社会性、家庭性和风俗性三方面。社会性“食娄塘”是指当时流行于娄塘古镇的社会饮食文化,即茶文化、酒文化以及“每日一集”形成的集市商业文化等,包括各类特色小吃,构成了娄塘古镇社会性的饮食文化。家庭性“食娄塘”是构成社会性“食娄塘”的基础,无论殷实富裕家庭还是普通家庭,逢年过节都是自家操办酒席,既喜庆热闹,也注重家庭饮食的文化传统。风俗性“食娄塘”是指由社会风俗习惯形成的饮食文化。如传统节日或特别的习俗日期,贯穿着丰富的饮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