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开紫禁:开封市博物馆明清皇家用品展

标签:
旅游历史文化 |
分类: 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 |
开封博物馆藏有200余件明清宫廷御用品,包括瓷器、玉器、漆器、珐琅器、织绣、竹木牙雕等,种类丰富,材质精良,工艺精湛,尽显皇家风范。





明代瓷器有永乐、宣德、弘治、嘉靖、万历等多朝的瓷器。其中,永乐的甜白、宣德的青花、弘治的黄釉都是这一时期的名贵品种。尤其是宣德时期是中国青花瓷器的黄金时代,宣德青花瓷以胎釉精细,色泽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著称,被认为是明代瓷器之冠。




馆藏宣德青花缠枝莲瓷盘,口径41.1厘米,底径27厘米,重2450克,侈口折沿、腹部微曲,平底,口沿饰波浪纹,盘内底和外壁饰缠枝莲纹,底部无釉并有火石红痕。用于烧造该瓷器的青花料是从伊斯兰地区进口的“苏麻离青”,这种青料含铁量高,所以会在青花部分出现黑色的铁锈斑,和浓艳的青兰色相映成趣,成为无法模仿的特色。该器色调浓郁,釉面肥厚莹润,并带“苏麻离青”青料烧造时“晕散”的典型特色,堪称明代宣德青花器中的代表作品。

清代瓷器更加丰富,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宣统各个时期器物均有收藏,以康、雍、乾三代居多。器类主要为碗、盘、高足碗、盖碗、压手杯、观赏插花瓷瓶、盖罐等。馆藏清康熙五彩十二月花卉杯是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一整套压手酒杯,共有12只。这12只花卉杯的大小、形制相同,口径为6.7厘米,底径2.8厘米,高4.9厘米,胎质乳白,器薄如纸、为脱胎瓷,每只杯子仅重20多克,圈足内有大清康熙年制青花6字楷书款。这12只花卉杯,其外壁分别用一年12个月中不同的花卉来装饰,并配以相应的诗句,每个诗后面还有一个小方印,就是一个赏玩的“赏”字,把诗书画印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就像是瓷器上的中国绘画一样,更加具有闲情雅致。





馆藏玉器多选用新疆和田玉,以清代玉器为主,其中又以乾隆年间玉器居多,器类有杯、盘、碗、盏、印盒、插花器、玉摆件、如意、带钩、玉配饰等,涵盖饮食、文房、观赏、配饰四个方面。器物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的成就,集线刻、镂空、俏色等传统工艺于一体,并选用佛手、如意、松竹梅等多种吉祥纹饰,造型生动优美,堪称时代翘楚。


馆藏青玉山子为清代宫廷御用陈设品,山子高21.2厘米,宽27.5厘米,厚6.5厘米,重5420克,玉质为新疆和田玉,呈青白色,以高浮雕,浅浮雕和阴阳线刻纹等多种技艺雕琢而成的四面通景的山水人物画,重山叠岭,楼台亭榭,流水飞瀑,古木苍松遍布其间。在山子正面悬崖洞穴处有一跏趺坐的僧人,此件青玉山子极富诗情画意,是一幅立体的山水人物画,展现了我国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



馆藏珐琅器多为陈设器,有香炉、活环瓶、手炉、观赏瓶等,也有碗、盘等少量饮食器。工艺分为嵌珐琅、铜胎掐丝珐琅和画珐琅三种。紫色铜胎骨上罩以发蓝釉彩,散发紫骨蓝韵。除瓷、玉、珐琅大宗,馆藏竹雕漆器也颇为精美。



雕漆器以食盒、奓斗、盖盒为主,雕漆器的脱胎、描金、螺钿等制作工艺与器物巧妙结合,体现出匠人们高超的技艺,可谓是美食配美器。雕漆是漆器工艺中的重要品种之一,雕漆是在器物胎骨上将漆层层漆到一个相当的厚度,少则二、三十道,多则上百层,再用刀雕刻出花纹。






展览中,瓷、玉、珐琅、竹雕漆器互相穿插,按其功用分为“皇家风范 钟鸣鼎食”、“古砚藏珍 笔墨春秋”、“博采众长 精美绝伦”、“纤手弄巧 锦绣未央”四个部分,旨在阐释明清宫廷的饮食、文房、陈设和服饰配饰等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