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开封四面钟

标签:
旅游历史文化 |
分类: 人文、历史、教育 |
开封四面钟坐落于河南开封汴京公园内,是民国时期冯玉祥主豫期间的城市公共设施,兼具交通信号灯与计时的双重功能。


开封四面钟是一座亭式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其顶端像顶圆帽,自上而下倒扣形成钟形,东西南北四面各有一个圆孔,放置计时大钟。其下是四边四棱的雨棚,顺着中间的方柱往下,约一米高处有一个四边四棱的平板形站台,可供警察站在上面指挥交通。方柱直立,四面镌刻有楷书“车马靠右行驶”字样,因而兼有计时和交通信号灯双重作用。



开封四面钟建筑形态优美、古色古香,全国罕见,民国时期的开封城内原有三座岗亭四面钟,分别位于今行宫角、东西大街交会处及鼓楼广场,现留存的是原鼓楼遗址西楼洞外的一座于20世纪70年代迁至汴京公园内,其他两座因多处损坏,已拆毁无存。其上刻有开封市著名魏碑书法前辈高丽虹的墨宝“大河奔流”。旧时,钟表稀缺,四面钟为出门的市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是开封市民回忆老开封的重要实物见证,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和价值。


汴京公园位于河南开封市汴京路北侧,西靠开封古城墙,其前身为齐鲁公园,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1958年易名山东花园,1964年定为现名。这座以城市名字命名的公园是开封市五大公园之一,也是开封市唯一集休闲娱乐、动物观赏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开封历史悠久,传统民族文化光辉灿烂,文物古迹驰名中外。然而,近代的开封却是经历了无数的沧桑。清朝河南省治仍设在开封,在平息了明末黄河水患给开封带来的巨大萧条后,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在明城墙基础上加高增筑开封城,商民逐渐迁回,其后相继重修了禹王台,建设了万寿亭(龙亭),改建了行宫,开封渐趋复苏。自清朝中期开始,开封的手工业和商贸服务业日渐繁荣,成为八方货物贸易的集散地。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黄河在开封决口,水淹城池,开封的繁荣发展进程再次受到了阻碍。清朝后期,外国商品侵入中国并逐渐渗透至内地,对传统的商业手工业形成冲击。清朝末年,汴洛铁路修通,改变了中原地区近代交通的落后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