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 三坊七巷

标签:
旅游历史文化 |
分类: 古城(镇)、古建筑、古道 |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中心城区,自晋、唐形成起,这里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在明清至民国期间,趋于繁荣,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被誉为“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
.
.
.
.
三坊七巷由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和杨桥路、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组成,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区域范围内现存古民居约270座,有159处被列入保护建筑,其中以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等9处典型建筑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
.
.
福州自汉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的城市格局。“三坊七巷”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
.
.
.
.
三坊七巷街区坊巷纵横,先有七巷后有三坊,以南后街为中轴线以"非"字形结构布局,大多于宋代定名,于明清成型。在建筑空间上,中轴线上的主厅堂,比北方的厅堂明显高、大、宽,与其他廊、榭等建筑形成高低错落。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做流线型,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翘角皆泥塑彩绘。三坊七巷在建筑装饰方面最有特色的要数对门窗扇的雕饰。普通居民梁柱多不加修饰,简洁朴实,而在门窗扇雕饰上则煞费苦心。其窗棂制作之精致,镶嵌的木雕之华美,窗饰的类型特别丰富,有卡榫式图案漏花,有纯木雕式窗扇,也有两者相间使用。可以说是江南艺术的集大成者。
.
.
.
.
.
三坊七巷曾经居住和走出的名人荟萃,有“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中国“船政之父”沈葆桢、“近代陆军之父”曾宗彦、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严复、“戊戌六君子”之一林旭、 “五四”运动引发者林长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世纪老人”冰心、“一二•九”运动组织者陈矩孙、“七七事变”见证者,抗日英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王牌证人”王冷斋、清朝的改革派政治家,伪满洲国建国的参与者之一郑孝胥、“兄弟六科甲”, “清流四谏”陈宝琛、中共宣传战线重要成员邓拓、清朝武官,台湾镇总兵甘国宝、晚清重臣,洋务派首领左宗棠、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