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在汪曾祺哪篇文章中,他说,有些青年作家说他的小说无主题。他不同意。实际上,没有主题的小说,是不存在的。可能有的主题明朗,有的隐晦。没有主题,岂不成了胡言乱语,胡说八道。从事文字者,哪有耐心去干一件荒谬的事?既然写,就认为有意义,或有所指。或许说不出所以然。但他一定发现或悟到这些事情蕴含的意味。这就是写小说的最大理由。
我读长的东西,素无耐心,还是硬着头皮读了。目的是深入汪长些的小说,体会其精妙。《云致秋行状》可也够长的。从69页到96页。将近30个单页。写一个人何至于耗费如此多笔墨。有那么多具体鲜活细节,可见汪对云致秋的原型何等熟谙。
他想在这篇小说中表达什么呢?刚开始没看出来汪的深意。估计汪担忧读者抓不住小说的筋脉。禁不住在致云致秋的挽联中抛出:跟着谁,傍着谁,立志甘当二路角;会几出,教几出,课徒不受一杯茶。这就是云致秋一生的写照了。小说也是围绕着这幅联展开的。由联可更直观地感受汪写此篇的用意。
但云致秋有何值得称道之处呢?立志甘当二路角,意在说云致秋不求闻达,是映衬红花的绿叶。他甘心如此,他也有烘托红花的水平与能力。“那么多的好角,可是他的萧太后还真能压得住,一出场就来个碰头好。观众也有点起哄。”不光他有那个气派,还在于他用粉彩扮相。连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都用油彩,他却用粉彩。真够特立独行的。
云致秋“甭管是谁家的私房密本,什么四大名旦,哪叫麒派、马派,什么戏缺人,他都来顶一脚,而且不用对戏,拿起来就唱。”这已非常人可及。他不仅如此,还有戏德,能把主角傍得滴水不漏,无比舒服。救场更不在话下,驾驭起来游刃有余。
“会几出,教几出”当然是云致秋的经历,并无特别处。唯其“课徒不受一杯茶”(剧团有不成文的规矩,学生为教戏的老师备好茶叶,云致秋从不这样,而是自带茶杯、茶叶。)可看出其人的热心、热情、无私、不摆架的美德。这也许是写这篇人物小说的动因之一。
如何评价一个人,汪在小说的最后,写道:“一个人死了,还会有人想起他,就算不错。”云致秋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吧。平凡、普通,却也有其优点。为人所念及,所想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