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南山听风
南山听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6,839
  • 关注人气:46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开门红到底有多红

(2014-05-05 07:57:07)
标签:

是什么

最低点

市场

阻力

次数

财经

分类: 综合

开门红到底有多红

 

5月5日,将迎来上证指数第24个5月的开门。特别的日子,给特别的A。五月能否开门红?开门红到底有多红?!

 

在刚刚过去的4月,沪深主板指数冲高回落,全月走出“过山车” 行情。上证指数在月K线上面,最终拉了根上下影分别为120点、29点,实体微跌2个点的十字星,在这个月跌幅-0.34%的十字星背后,多空双方在沪市近千家上市公司的股票交易中,各投入了约16766亿元的真金白银(买卖交易系双方行为),经过了21个交易日的反复争夺,鏖战!4月的深市,多空也在深圳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等多条战线上,共成交了大约18264亿元的人民币。其中的深圳成指,在月K线上面,仅仅收了123点的光脚板小阳线。(注:沪深两市4月份合计日平均量,约为1668亿元)。可见,市场多空双方对指数的反复争夺,既说明当前市场分歧严重,又意味着在打消耗战。4月份的频繁跳水动作,应该不仅仅是一种偶然!其背后的必然性逻辑是什么?而类似的多空争夺,估计在接下来的5月份,还会继续。5月行情,多空之间的最终胜负,当视IPO等而定。

 

前文中,我们简单例举了历史上5月份上证指数的一些涨跌、振幅等大致情况。拉近到5月的首个开市日,有几个特点不妨适当留意:

 

㈠,该月份真正在5月5日开市的,仅仅只有2次,分别来自1997年、2008年,当日的上证指数涨幅分别为3.96%、1.84%。

 

㈡,真正数得上“开门红”的,多集中在上涨或下跌大波段中(如2007年牛市前后);而在相对低指数或盘整区域,指数往往涨跌幅度有限。

 

㈢,通过对上证指数过往23个5月份开门数据的初步统计,上证指数的开门,指数涨跌幅度,一般都不大,主要集中在-3.92%~+3.96%较狭窄的区间之内

 

㈣,开门指数的涨跌次数比较接近。上涨约13次,下跌10次,上涨次数略微占优;其中:近十年5月开门,上证指数6涨4跌。(补:5月份月度指数为12上涨,11下跌)。

 

㈤,是否开门红,与能否五月红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譬如2013年的5月份,上证指数5月2日开门微跌-3.79,但整个5月指数上涨了122;再譬如2005年998点底部附近,5月9日开门下跌-28点,当月下跌-98点;2007年大牛市,5月8日开门大涨108点(涨幅2.83%),当月指数上涨268点(其余一些主要指数,限于篇幅,分析从略)。

 

顺着趋势的连续性观察,在大形态上面,上证指数还在高点不断逐步下移的大下降通道中运动,且中长期平均线系统呈大空头排列。中小板阶段头部也很清晰。所以,在大趋势上,不妨以“反复探底”等来理性冷待目前的一些主要指数——对于沪深主板指数而言,熊市不言底。从中短期观察,影响沪深两市二季度指数涨跌的股市因素,数IPO(IPO预披露名单,总数已达211家),因为其实实在在的打破了现有市场的一种“相对弱平衡”,而该类相关波动将首先体现在一些小市值品种的深度分化之中。4月份上证指数百余点的长上影线,本身就构成了包括5月股指在内的一种上行阻力。创业板指数的月度K线,虽非三只标准“黑乌鸦”(月度跌幅不等,并非最低点附近收盘),但这组置于1571高点附近的三连黑K线组合(此指上一根K线收盘指数与下一根K线开盘指数首尾相接),在面对新股、面对60倍左右PE、面对月MACD高位似将叉非叉……怎么看,都对市场多头不利!

 

5月指数的波动幅度,可能要比4月份大,来自其中的风险与机会,或将同步放大。急跌在释放估值风险之时,也孕育着短期内的超跌反弹。故此,热点跟踪、操作节奏、仓位控制等等,或许还是5月实盘方面的一个重中之重。至于机会,事件驱动,特发利好,十倍潜力,并购重组,喜新厌旧等等,或许系5月份行情的主要看点之一。

 

总体上,5月行情,不管是否开门红,在面对创业板依然高企的指数,面对近期指数个股不同程度的频频跳水,面对IPO等的或有不确定性。防御还系首选;其次,设法淡化指数炒个股。精选个股,波段运作,可能还是本月投资的较实用办法。既强调“不要输钱”的安全投资原则;又强调“价值投资”的安全边际理论;也不妨设法找点机会,进行一些差价上的“短平快”控仓博弈,打游击战!反正,能打则打,能走则走。

 

5月市场,或许依然令投资者,会感到比较纠结、比较困惑。

 

 

(相关数据应以实盘为准。仅供参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