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准多头主力新思路
(2014-01-22 08:53:14)
标签:
境界手头亿元板块热点市场热点财经 |
分类: 综合 |
到底是机构主力,财大气粗,精通“鬼道”。
21日不但再现涨停潮(主要在深市),且8只上市新股中7只最高价报收。而观察沪深两市的日成交总量,其实并没有明显的放大,多头主力似乎找到了新的做多“秘密武器”——到底是什么呢?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笔者认为市场中的主力,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思路和策略:
1.善用巧用新股上市相关规则;
2.以新带旧,有点到面;
3.抓小放大,主攻深市。
网下打新机构,有增无减的“抢货”,因为新股上市个个都是“宝贝”,连猪八戒五百代弟子都会的事情,更何况在股市南征北战,老谋深算的机构“滑头”。不管网上网下,无论机构无论散户,在当前市道,中到新股,或等于中到了金钱。据说这(IPO打新)游戏连猪都会飞起来,不知道是真是假……
不妨先换一个角度思考一下,如果新股上市首日,没有20%等临停“新规则”,21日的7只新股,至少有几点不太可能相同,即:首次临停上限(及临停时长),各自收盘最高价上限等。就深市为例,新交易规则中,设定了“上市首日新股开盘集合竞价的有效竞价范围仅为发行价的20%,收盘价采取集合定价”。仔细分析,不难看出这样的规则存有一定“漏洞”。
观7只新股分时图表走势,是否感觉比较眼熟?其实400开头的老三板股价,虽然日K线上大多5%“一”字形态,但在规定的交易日中,其分时图就类似上述新股“直线型”走法。如果没有二次停复牌规则,与一些利好复牌公司的“一”字板,也没有多大区别——无非涨跌幅上下限改成了发行价的20%(而非10%,5%等)。
真有点内行人做外行事的味道。新股规则意在减少炒新,但因为设置规则过于细致化,使得股价上涨下跌容易一步到位,反而会出现价格波动上的“断档”问题,无意之中可能会减少股价向某个方向运动的“阻力”。打个通俗点的比方,如平日里的提只菜篮子上高楼。假如说一步一个脚印的走楼梯,一般人未必一口气到得了十层八楼,保不定在那一层休息休息再“爬楼梯”,这里面有个一层层阻力问题。而如果直接乘坐电梯,别说十层八楼,就是深圳地标性建筑,目前世界十大建筑之列的地王大厦,50秒钟便可到达384米高的69楼最顶层,最多中间换乘了一次电梯而已——当然,游客不可能提只菜篮子去地王大厦观景台,否则附近的所有眼光“忽啦”一下全扫描过来了。市场多头主力就利用这样类似的道理,开盘几笔大买单一封,0~1秒钟内20%停牌,想卖掉都无法“争分夺秒”, 深交所按照有关规定于09时30分00秒(或01秒)起对相关新股实施“批量”临时停牌——门都没有如何卖(买)股票?再跨过10:31这道坎,一直要停牌到下午14:57收盘前3分钟,多头再合力一封,新股全天4小时交易几分钟就算完事了。网上投资者0.5%~3%左右的中签率(深市),即使中得区区5手股票,别说涨停板,就是开盘跌停板,估计也会有许多投资者不太愿意走单——“先看看再说吧”!可以预料,在接下来的新股上市首日,21日涨停奇观,同样会接力上演,屡见不鲜。就是同一个交易日内,上个10只20只,估计照样会出现类似触碰规则上下限情景。
以新带旧,有点到面,这是周二盘口又一大特点。一些网络游戏、互联网、智能机器、文化、传媒、博彩以及相关热点重组等领涨(板块)个股,盘中一路振荡走高,部分牛股还创了上市以来历史新高。新股N全通系文教休闲、N我武来自生物医药、其他几家则来自不同制造业板块——流通盘偏小,发行股价相对合理,市场看多者众是其集体停牌的又一因素。深市涨幅榜靠前的几乎清一色来自中小板、创业板的“小市值品种”。板块热点清晰;市场做多热烈;主打领涨品种前引后推,高举高打;成交量脉冲稳定……深市全天971亿元的量,其中,中小板成交量428亿元、创业板成交量321亿元;而整个上海盘全天520亿元的量。
量在价先,有量才有热点、有人气、有机会,这叫局部性结构性行情。再往前看,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新股IPO的“百宝箱”中,截至1月16日,IPO排队企业约697家。其中,沪市主板企业173家,深市中小板287家,创业板237家,(有2家排队企业上周终止审查)。中小板、创业板约524家,占比75%。对于实在点的投资者来说,不管2014年新股“如何发”,已经上市的或将要上市的或上述没有发行的,只要认认真真挖掘找到几家“潜力股”,这2014年的资金账户卡,估计可以拉出大阳线了——前提在于尽量回避早年“海大人”、华锐风电之类的“神话”股票。
笔者不厌其烦的累赘,力图在设法理清一种思路:手头有新股的投资者,不妨持股待涨吃一波,届时“主力走我也走”。手头没有新股的投资者,不妨耐心等待,在其回调到一定“物有所值”时,短线博弈。既然市场主力、市场热点部分在深市,就设法摸准多头主力新思路,在相关热点题材板块上控仓博弈,但需要注意,这里强调“思路”二字,而不是去帮主力(盲目)抬桥子。人家吃肉我们喝汤,这买卖不划算。
总之,在沪市成交量没有大级别放大前提下(特大利好另当别论),建议尽量回避一些类似前文中所列品种。并一点点转到挖掘潜力型股票(特别是部分新股)上面来,适当抓小放大,弃旧迎新。不管其来自何种题材概念板块等等,新,本身就是一种面貌,一种潜力,一种机会!避免往山顶上面去拼命追涨(抢新)。
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一年四个季度,一季度一季度,稳准狠,几个波段来回下来,自己的炒股问题估计能够解决了。这似乎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说说容易做做难的味道。但在大道理上面,或的确如此——这大概就是平常所说的一种艺术,一种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