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赏析  撰稿:黄大伟

(2011-07-10 13:35:57)
标签:

杂谈

分类: 美术欣赏专栏
http://s6/middle/7fdf4fc9ha7b074e8fbc5&690 撰稿:黄大伟" TITLE="《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赏析  撰稿:黄大伟" />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现藏于荷兰海牙的毛利斯博物馆。是荷兰黄金时代巨匠维米尔的代表作,是一幅小小的油画,比八开纸大不了多少,油彩都已经干得开裂,但就是这样一幅看似不起眼的小画,却使得许多文人墨客、游人看客在画前欲走不能,是什么在震撼他们的心灵?就是画中的主人公———一位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画中少女的惊鸿一瞥仿佛摄取了观画者的灵魂。维米尔在这幅画中采用了全黑的背景,从而取得了相当强的三维效果。黑色的背景烘托出少女形象的魅力,使她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光彩夺目。画中的少女侧着身,转头向我们凝望,双唇微微开启,仿佛要诉说什么。她闪烁的目光流露殷切之情,头稍稍向左倾侧,仿佛迷失在万千思绪之中。少女身穿一件朴实无华的棕色外衣,白色的衣领、蓝色的头巾和垂下的柠檬色头巾布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
  维米尔在画中使用平凡、单纯的色彩和有限的色调范围,然后用清漆取得层次和阴影的效果。这幅画另一个瞩目之处,是少女左耳佩戴的一只泪滴形珍珠耳环,在少女颈部的阴影里似隐似现,是整幅画的点睛之笔。珍珠在维米尔的画中通常是贞洁的象征,有评论家认为这幅画很可能作于少女成婚前夕。 
  画中少女的气质超凡出尘,她心无旁鹜地凝视着画家,也凝视着我们。欣赏这幅画时,观者会很轻易地融化在这脉脉的凝望中,物我两忘。荷兰艺术评论家戈施耶德认为这是维米尔最出色的作品,是北方的蒙娜丽莎。《蒙娜丽莎的微笑》的魅力就在于她的神秘,无人知晓这个女子到底为何能散发出如此恬静的微笑,而画家又是在怎样的心情下画下了这样的作品。

维米尔是十七世纪典型的荷兰风俗画家,他的油画喜欢表现日常生活的场景。他的画里似乎有一种能让时间静止,把瞬间浇铸成永恒的魔法,唔,就像琥珀一样。他刻画织物精湛技艺使无数画家叹为观止,对光线与色彩的应用更是这样直入画境.他的作品,往往是在平凡中现出悠远的寓意和深刻的哲理,既通俗朴实,又神秘莫测。他的作品中流露着和煦与宁静,那细小而精湛的笔触足以让他在自己的时代汇聚成耀眼的光芒。他早期关注物体的结构和视觉的质感,并且光线是他塑造形象的基础,他通过对结构和光线的杰出运用,创造了一个真实可信的空间,表现出画中那种静谧、和谐、优雅的生活气息。后期他探索光、色彩、结构的表现的可能性,创造了一种现实世界的抽象形象。尽管维米尔用各种方法研究自然并尽量使他画面的结构和光线效果和大自然接近,但他和当时荷兰流行的风俗画家是有很大区别的。他故意在观者和画面形象之间确立一定的距离,画面始终有它独立的现实性。在绘画技巧方面,他给后人提供了许多借鉴。精确巧妙的构图、柔和漫射的光线、和谐单纯的色彩,柔和而坚实的轮廓给后来的画家们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本文尝试通过对维米尔油画中的用光、用色、作品的构思处理以及油画技法的分析,对维米尔的绘画语言作一个深入的研究和总结,并把他的油画与他同时代的几张风俗画作比较来探究他的绘画艺术特色。

维米尔的油画取材于市民平凡的日常生活,却赋予它以抒情诗般的意境。画中往往只有一两位妇女,在洁净的室内从事于家务或消遣性活动,柔和的光线自左边的窗口射进,整个房间显得温暖、清新而宁静,如《倒牛奶的女人》。画家偏爱黄、蓝和银灰色调。他的油画幅面较小,但经过严格推敲,精心琢磨。画面效果单纯、明快,不仅强调整体感,而且还注意表现多种不同形体所形成的变化和对比,被人们形容为古典的、超越时间限制的和纪念碑式的画面。画家可能曾利用当时当地的科学研究成果——现代照相机的古代前身暗箱以及镜子等,来探索在画面上表现光、色和空间的课题。这从其画作中大量珍珠般的光点中可见一斑。

从维米尔的早年画风来看,他可能受到过乌得勒支画派和伦勃朗学生C.法布里蒂厄斯的影响。他死后曾长期被后人忽视,其许多作品曾被当作别人的作品,直到19世纪中叶才被重新重视。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名声越来越大,被公认为继伦勃朗、哈尔斯,F.后在荷兰出现的又一位艺术大师。

 

关于《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这幅画的创作故事并没能流传下来,但是后世很多人试图填补这个空白,于是现在就有了很多版本的同名的小说和电影。如英国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